本來美麗的誤會余創豪有些謊言是白色的,有些錯失和誤會是美麗的。 詩人鄭愁予曾以「美麗的誤會」為題材而賦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誤會,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那是浪漫化、詩意化了的誤會,然而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中,卻真的存在了不少美麗的誤會,以下是一些例子: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提出了「權力制衡」(check
and balance)的民主理論,他的主張是基於對英國政制錯誤的了解,他以為英國政治是行政和立法分立,如是者大家可以互相制衡、防止專制。其實,英國的首相和內閣是由立法國會出來的,原則上他們是隸屬於立法機構。
無獨有偶,另一位法國思想家亞力士狄杜浮(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民主理論,也是基於對美國政治的誤解。杜浮說美國中央政府盡量把權力分散給地方政府,以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其實美國在初期奉行傑弗遜主義(Jeffersonism),傑弗遜主張「小政府是好政府」,所以美國不是縮小中央政府而擴大地方政府,而是中央地方一起縮小。但無論如何,這些美麗的誤會,開導了以後民主思想的立論和實踐。
還有在春秋戰國時,某位住在郢地的人寫信給燕國宰相,他以口授筆錄之方式由秘書代勞,當天色快黑時,他便叫僕人把燭台拿過來,但燭台太低,他就說:「舉燭。」(舉高燭台)秘書沒有留心,只是照寫「舉燭」在信函上,接信人以為那是暗示他要任用賢能、改革內政,令政事光明,這一場美麗的誤會,就是成語中的「郢書燕說」。
在古時大師偉人留下了不少金玉良言給後世,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學說,是基於對大師偉人之片言隻字的註釋再註釋,我想:那些古人的意思真是如此嗎?又有多少學說,可能是美麗的誤會呢?【詩經】裡面有不少描述人民生活和男女感情的詩歌,可是儒家卻以政治和道德的眼光去詮釋它們,例如「樂飢」二字,被解釋成「樂於追尋道理而忘記飢餓」,但是有人認為那應該是指「滿足了、治療了飢渴的慾望」。又例如被編入【舊約聖經】的希伯來詩歌【雅歌】,一直以來都被解釋成高深的神學,其實好像【詩經】一樣,它可能只是一個男女愛情故事。不過,無論是正解也好、曲解也好,以上的解釋帶來了正面的道德倫理教化,雖然是錯誤,也是美麗的錯誤。
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誤會都是美麗的,有些誤會卻導致了恐怖的後果,
例如天主教會曾經誤會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圍繞地球,這誤會令科學家伽里略受罪、令科學研究停滯。又如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一位文臣歌頌他是「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但明太祖誤會了這是罵他「為世作賊」;而清朝雍正帝以為一位文人所寫的「維民所止」,是暗指「雍正無頭」,因為「維止」二字,好像是「雍正」沒有了上截。在中國明清兩代,誤解帶來了慘絕人寰的文字獄。 也許,所有的誤會本來都是美麗的,錯了的東西,可以用來作為茶餘飯後的笑話,甚至是喜劇電影小說的題材,這何嘗不是美麗?只是人的偏激固執,令美麗的事物變成恐怖。 ﹙原載於“澳門日報”1997.11﹚
Navig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