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到處都是摩肩接踵,令人透不過氣,但是有一個地方則水靜河飛──博物館。筆者最喜歡瀏覽的香港景點之一,就是三大博物館:文化館、歷史館、藝術館。
在幾次回港行程中,筆者已經先後到訪過三大博物館,今次是我第二度參觀位於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我並不是在週末到訪,故此入場人數只有幾個人,與其他大城市的博物館相比,文化館算是人跡杳然。就拿洛杉磯的蓋蒂博物館〈The
Getty Museum〉、亨廷頓圖書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比較吧!我在週一到週五期間到訪這些地方,但他們還不至於香港三大館那麼清幽。幾年前,特區政府安排穿梭巴士接送遊人往返博物館,可是後來因為太少人而作罷。
|
香港文化博物館 |
文化博物館有八個展覽廳,其實每一個都可以獨當一面,換言之,每一個都有足夠材料成為自成一系的博覽館。舉例說,徐展堂中國藝術館的藏傳佛教展品極其豐富,許多陳列西藏文物的博物館都沒有把收藏品詳細分類,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們的數量有限,但徐展堂館的文物豐富得足夠區分苯教、寧瑪派、格魯派……,筆者真是大開眼界。更重要的是,我可以舒徐地細心欣賞,完全沒有人頭湧湧所帶來的不便。
看到這裡,讀者也許會以為我想批評中國人不夠文化修養,有這樣豐厚的文化資源而不懂珍惜,非也!在這裡我將會說出由衷的讚嘆,而不是批評。我十分欣賞特區政府不理會市場效益,願意花錢建設及維持這些「文化硬件」。
這令我聯想起香港科技大學創校之際的情況,最近中央電視台節目【大家】訪問了科大校長朱經武教授,朱校長指出:初期科大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政府肯花錢,當時科大只有幾百學生,政府卻以資助六千名學生的經費,去運作只有幾百學生的大學,在如此充足的資源下,科大可以聘請最好的教授,購買最先進的儀器。同樣道理,現在特區政府是以人流幾千的本錢,去支持只有幾十人參觀的文化館,這樣當然可以塑造出一個收藏品獨步天下而環境舒適幽雅的博覽館。
香港的教育政策有「殺校」之舉,每當一些學校收生不足時,便要被逼關門大吉,幸好文化政策沒有追隨教育政策而「殺館」。其實,藝術文化永遠是少眾玩意,若是嫌浪費資源而勉強地增加入場人數的話,那麼博物館可能會走大眾路線,後果可能是媚俗而失去了博物館應有的本質。
在金融海嘯之後,我擔心藝術文化事業會成為削減預算的「開刀」對象,這不足為奇,即使是文化基礎深厚的台灣,亦曾經面對過同樣困難,龍應台曾任文化部長,當經濟低迷時,其他官員對她說:「龍部長,你可以唱少幾支歌、跳少幾場舞嗎?」我敢說:一個唱少幾支歌、跳少幾場舞的地方,一個缺乏文化基礎、缺乏培養深度思維的社會,是難以在講求創意的全球化經濟競爭下佔一主要席位的。
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