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美術的興趣十分濃厚,所以每到一個城市,我都必找上當地的藝術珍品。我到過規模宏大、藏品豐富的華盛頓首府博覽館和紐約國立美術館,還有新進藝術家匯聚的亞特蘭露天美術中心和溫哥華的驕勒頓島(Gillitant Island),但那些地方都是專誠為藝術而設的。 我更加喜愛的,是與生活和觀眾混成一片的美術。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生活藝術」,是堪薩斯州(Kansas)域哲他(Wichita)州立大學的校園雕塑和密蘇里州 (Missouri)堪薩斯城(Kansas City)的雕像。 域哲他州立大學有幾十座出自不同名家之手的雕像,但大學當局並沒有把它們收在藝術館裡面,反之,它們都遍佈在校園中,每一尊塑像的風格與主題都不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者,是一匹鐵馬,鐵馬是由很多塊鐵片組合而成,一方面誇張了馬兒的雄偉肌肉,此外,不同方向的鐵片交錯,隱隱然帶出極有威力的動感。而且,那匹鐵馬還設有踏腳處讓人爬上去,相比一般「不可觸摸」的名家作品,這經驗實在新奇。不少藝術評論家強調質感(texture)是藝術品的要素之一,但如果只是「眼看手勿動」,又如何能夠令人體會其質感呢?我爬上鐵馬時,輕柔地撫摸著「牠」,像是一位騎師憐惜地撫摸自己心愛的座駕。不少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和「互動」(interactivity)的重要性,我想:「置身其中」和一種「有份」的感覺,對藝術欣賞也是很重要。 堪薩斯城跟域哲他州立大學一樣,把雕刻塑像遍佈在市中心,令藝術品成為市民每天生活之一部份,我認為它最大的特色,是不少銅像並非如域哲他的孤立起來,而是與建築物連成一體,在域哲他大學,如果挪開了塑像,那只是多了一片空地,在堪薩斯城,假若銅像不見了,建築物便顯得不完全,那些銅像彷彿是大樓的守護神、承托者。在人類中間,白髮與皺紋是智慧和經驗的象徵,銅像本來是永遠「年青」,但那一片片氧化而成的青色,卻好像是老人的白髮與皺紋,顯露出一種飽經風霜的堅定。評論家常以「有生命」來形容成功的藝術品,銅像和這城市,就像是一個各部份互相配搭的有機體! 藝術,並不一定要在博覽館、畫廊和藝術中心裡面的。 1993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