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美術的興趣十分濃厚,所以每到一個城市,我都必找上當地的藝術珍品。我到過規模宏大、藏品豐富的華盛頓首府博覽館和紐約國立美術館,還有新進藝術家匯聚的亞特蘭露天美術中心和溫哥華的驕勒頓島(Gillitant Island),但那些地方都是專誠為藝術而設的。

我更加喜愛的,是與生活和觀眾混成一片的美術。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生活藝術」,是堪薩斯州(Kansas)域哲他(Wichita)州立大學的校園雕塑和密蘇里州 (Missouri)堪薩斯城(Kansas City)的雕像。

域哲他州立大學有幾十座出自不同名家之手的雕像,但大學當局並沒有把它們收在藝術館裡面,反之,它們都遍佈在校園中,每一尊塑像的風格與主題都不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者,是一匹鐵馬,鐵馬是由很多塊鐵片組合而成,一方面誇張了馬兒的雄偉肌肉,此外,不同方向的鐵片交錯,隱隱然帶出極有威力的動感。而且,那匹鐵馬還設有踏腳處讓人爬上去,相比一般「不可觸摸」的名家作品,這經驗實在新奇。不少藝術評論家強調質感(texture)是藝術品的要素之一,但如果只是「眼看手勿動」,又如何能夠令人體會其質感呢?我爬上鐵馬時,輕柔地撫摸著「牠」,像是一位騎師憐惜地撫摸自己心愛的座駕。不少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和「互動」(interactivity)的重要性,我想:「置身其中」和一種「有份」的感覺,對藝術欣賞也是很重要。

堪薩斯城跟域哲他州立大學一樣,把雕刻塑像遍佈在市中心,令藝術品成為市民每天生活之一部份,我認為它最大的特色,是不少銅像並非如域哲他的孤立起來,而是與建築物連成一體,在域哲他大學,如果挪開了塑像,那只是多了一片空地,在堪薩斯城,假若銅像不見了,建築物便顯得不完全,那些銅像彷彿是大樓的守護神、承托者。在人類中間,白髮與皺紋是智慧和經驗的象徵,銅像本來是永遠「年青」,但那一片片氧化而成的青色,卻好像是老人的白髮與皺紋,顯露出一種飽經風霜的堅定。評論家常以「有生命」來形容成功的藝術品,銅像和這城市,就像是一個各部份互相配搭的有機體!

藝術,並不一定要在博覽館、畫廊和藝術中心裡面的。

1993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