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
最近參觀一個藝術展覽時,發現其中一位攝影師的攤位大字標明:「沒有使用電腦,完全人手處理。」我心想:「為什麼他這樣強調呢?完全人手處理照片根本是不可能,攝影器材不是機器嗎?黑房沖晒器材不是機器嗎?那些東西跟電腦不同樣是機器嗎?其實,在數位影像技術普及之前,傳統相機也有裝上微型處理器,提供自動對焦、自動調節曝光等功能。」
對用電腦改造相片存著保留態度的攝影師,也不止他一個人,那些攝影師不用電腦的理由有兩個:電腦處理的照片沒有難度,而且不真實。
先說第一點,法國攝影家亨利.卡地亞便臣﹙Henri
Cartier-Bresson﹚強調 「準確時刻」﹙Precise moment﹚對一幅相片好壞的重要性,所謂準確時刻,就是捕捉一個場合中最精彩的一剎那,例如卡地亞便臣有一幅名作,是下雨水浸時一個人跳過水窪的一刻。卡地亞便臣說自己往往在一個地方等候大半天,才可以抓著最精彩的一幕。另一位名叫史格烈(Alfred
Stieglitz)的美國攝影家,也自豪地說自己的名作【第五街之冬天】,是他苦候三小時才捕捉到的最美一刻。但是,電腦可以免除這種等待,例如攝影師可以將一張水浸的圖片和一張有人跳躍的圖片在電腦上面拼湊一起,或者是將夏天的街景轉成冬天,如是者,電腦輔助的攝影好像十分容易。
第二點跟第一點很有關係,那些十分容易改造的圖片沒有真實感,例如一幅本來充滿皺紋的人像,經過電腦修補之後,會變成皮光肉滑。
對於以上兩個批評,我都不贊成。無疑有些「準確時刻」的作品是攝影師耐心等待、精心策劃的結果,但是有些作品可能是僥倖而得,只是攝影師走到那地方時候,剛剛有奇景出現。單單觀賞照片,我不能判斷拍攝這照片的花了多少時間。而電腦輔助的攝影,是否就不費時呢?事實上,我浸淫了幾年,才開始掌握數位攝影的軟件和硬件知識。
數碼攝影是否不「真實」呢?其實,在電腦普及之前,攝影師也用濾色鏡與黑房技術來做「去皺紋」及其它美化照片的程序。再退一步說,在攝影機面世之前,油畫、雕塑等視覺藝術媒介亦沒有完全「反映現實」,例如意大利藝術家米高.安哲奴的大衛像,肌肉結實,手臂修長,而且手掌很大,到底真正的大衛是否好像長臂猿呢?又如法國軍事家拿破崙是一個矮子,而且長期受胃病折磨,可是幾乎所有拿破崙的油畫,都呈現一個體貌豐偉的蓋世英雄。
除了藝術家,一些科學家亦認為通過電腦處理的東西有點「不真實、不純粹」,現在有些數學家採用電腦模擬方法來論證數學公式,另一些數學家認為數學知識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例如二加二等於四,所以是先於經驗的知識,使用電腦來印證的數學理論,只是屬於基於經驗的知識。這種說法含有一種奇特的價值取向:不是基於人類經驗的知識,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可是基於經驗的知識受時空局限,所以前者比後者優勝。數學家魯賓哈斯﹙R.
Hersch﹚卻不以為然:從前沒有電腦,數學家不是也在紙筆上用手算來印證數學理論嗎?為什麼用手算是先驗知識,用電腦卻是經驗知識呢?
不過,毫無保留地擁抱電腦的態度,有時難免會受人非議。在新春期間我用中文電腦系統製造了一些揮春來贈送親友,親友驚訝地說:「這是你寫的字嗎?想不到你的書法那麼秀麗!」我毫不客氣地回答:「不錯!這是我寫的!」後來他們發現揮春是由電腦打印出來之後,便質問我為什麼說謊,我一本正經地說:「我沒有說謊,毛筆是書寫工具,電腦也是書寫工具,為什麼用毛筆書寫才是真貨?為什麼用電腦打印不算是我寫的?」親友聽後為之氣結。 2000.7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