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文化國界的藝術余創豪
我一面觀畫,一面搖頭,在旁的太太拉一拉我的手,示意我不要喜惡見形於色。 我和太太正在參觀一位美籍華裔畫家的展覽,那位畫家取材自中國詩詞和對聯,採用西方的媒體,創造出一系列中西合璧的視覺藝術品。例如他用「畫刀」把厚厚的顏料塗上畫布,甚至把實物黏在畫布上面,這種具有立體感的風格,不見於傳統國畫,他又在畫上題了中國詩歌,並且蓋上印章。 這裡有幾種層面的整合,在形式上,是詩歌、書法、繪畫三結合,以觀感而言,是平面、立體的融和,風格上的東西匯聚,更加不在話下。既然這些畫那麼嶄新和豐富,為什麼我會搖頭呢? 老實說,那些書法太不像樣了!我說:「我比他寫得好。」太太回應:「他的字體的確比你還要差,唉!那真是很差了!」而且那些詩歌對聯裡面有很多錯別字,例如「人死不知心,海枯終見底」,他把「見」字寫成「貝」字。我嘆著氣批評:「這些東西只可以用來騙美國人。」 然而,當我們讀了畫家的簡介之後,想法便改變過來。那位畫家是美國的第三代華人,他能夠懂得一點中國書法與詩詞,已經十分難得。何況他願意在舊瓶裝入新酒,將中國藝術精神介紹給美國人,實在精神可嘉。我凝望著那些中西合璧,但書法詩歌走樣的圖畫,說:「如果能夠有一些精通中國文化、又擅長西方藝術的畫家,那麼便有機會為中國人吐氣揚眉了!」 太太卻不以為然:「為什麼藝術一定要分開文化國籍呢?有一次,著名華裔提琴家馬友友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訪問,他指出有人問為什麼他是一個中國人,卻可以精通西方音樂。馬友友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希望下一個世紀,再沒有人會提出同樣的問題。」 我靜默下來,細心去揣摩她的意思。馬友友沒有把中國的二胡、琵琶溶入西方音樂。也許,只要藝術是賞心悅目,什麼人去創作、基於什麼文化精神,又有什麼相干? 可是,即使沒有強調中國文化,而全盤採用西洋方法的藝術家,又是否受到應有的重視呢? 最近一期美國【藝術消息】(Art News)雜誌,選出了二十五位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除了一位韓國人外,其餘全是歐美人士。而那位韓國藝術家,不是以傳統韓國藝術見稱,他的成名,是由於採用了高科技的影像系統作為創作媒介。到底中國和其他亞洲的藝術家,是否真的不「入流」呢?可能太少西方人懂得欣賞張大千的國畫,但是總有繪製西洋油畫雕塑而又出色的亞洲人吧! 縱使是拋開文化國籍的藝術,又是否受到公平的對待呢? 在一九八九年和九零年,美國【生活】(Life)雜誌先後出版了兩個專輯,一個是【一百五十年攝影】,另一個是【一九八零至九零年世界最佳相片】,當中大多數是西方人的作品。難道中國和其他亞洲的攝影家,真的那麼不濟嗎?攝影是十分現代的科技媒體,它不像油畫和國畫,較少傳統文化的痕跡,不論是美國人或者中國人,只要手持一部日本製造的相機、一副德國製造的鏡頭,拍下一幀照片之後,我相信觀者很難指出那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拍攝的。我可以接受,西方人習慣油畫而不大欣賞中國國畫,但是,我難以接受西方人因為不懂中國文化而不能鑑賞中國攝影。 我對太太說:「藝術不分文化國籍,要在大同理想世界才可以實現。現在我打算像這位畫家一樣,以後在我的攝影作品上,加上我的書法和詩詞,突出自己的文化色彩。」 太太驚呼:「那麼由我來代你執筆好了!」 1999.5.8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