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
當筆者在大學讀書時,電腦文字處理軟件開始流行,我有一位有趣的同學,他先用鋼筆在紙張上面起稿,然後在電腦鍵入文章。後來我進入研究院,並成為了教授的研究助理,教授要求我從調查問卷抄寫數據入紙張上,然後根據紙張把數據輸入電腦主機。我遇過很多人做類似這樣的事情,在過去,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去節省工序,但讀了心理學之後,我便知道大多數人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域」(comfort
zone),於是我們會發明很多理由來保持自己的老習慣,例如有些人說他們需要保存一個備份文件(但是為什麼不用電子備份呢?)
最近我瀏覽最新一期的【數碼專業攝影】雜誌,因此有機會看到頂尖兒商業和藝術攝影師羅德尼•史密斯(Rodney
Smith)的作品,史密斯是極少數仍然使用黑白膠片的攝影師之一,他說:「改變不一定是改善……膠捲適合我的氣質……我從來不想知道在沖洗菲林前畫面看起來會像什麼……如果每隔幾秒鐘我檢查自己剛剛拍下的圖片,我便不會集中精神在攝影上。」當我可以在液晶顯示屏上查看圖像時,我可以更專注於如何提高下一張圖片的質量。我充分尊重史密斯的選擇,然而,當我繼續讀他的故事時,我開始感到納悶,他描述其工作流程如下:他先沖洗菲林,然後用哈蘇(Hasselblad)掃描儀掃描底片。
最後他仍然把膠捲拍攝的圖像變換成數碼檔案,那麼他為何不直接以數碼相機攝取圖像呢?這好像是先用鋼筆寫文或者抄寫資料,然後將手稿輸入到電腦。看完他的照片之後,我敢肯定他的每一項作品的效果都可以通過數碼相機製造出來。史密斯給予的理由是,黑白攝影能令到形式充滿感覺(give
form to feeling)。但在數碼攝影中我們不是也可以把感覺注入形式嗎?
雜誌編輯三番四次使用「永恆的攝影」(timeless
photography)這詞組來稱讚史密斯的作品。但「永恆的攝影」是什麼意思呢?「永恆的攝影」會喚起懷舊的思念嗎?乍看起來「永恆」可能意味著懷舊,史密斯照片中的人物總是穿著老式服裝,或者出現在農場,或者伴著一輛自行車、一個古董時鐘。但是,在更深層次上,這兩個概念是矛盾的,「永恆」是指超越一切時代,但「懷舊」是指咸豐年或者維多利亞王朝等舊時代。事實上,一張用數碼相機拍攝而具有現代化外觀的照片也可以是永恆的,是超越一切時代的。
我並不反對用膠片攝影,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面,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得到充分尊重。不過,坦白說,我還是看不出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說法,足以推證到膠片攝影能做到數碼攝影不能做的東西。最近,我在洛杉磯攝影年展拍了一些芭蕾舞員的照片,我使用了一部數碼相機,舞者的形式能否傳情呢?這圖像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嗎?我就讓讀者自行判斷吧!
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