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饒中平先生於《時代論壇》中發表了〈《蝙蝠俠:俠影之謎》﹕重回迷思的年代〉一文(以下簡稱饒文),在當中引伸出一些關於心理、文化、政治的分析。饒文的大意是:蝙蝠俠是一名自義的自戀狂,它反映了布殊政府、甚至是美國人民的心態。先此聲明,我個人並不認同布殊政府的許多政策,例如在錯誤情報之下攻打伊拉克、限制幹細胞研究、開發阿拉斯加石油……。但至於從一齣娛樂性電影而旁敲側擊地作出政治和文化批判,我對這種進路不能苟同。 為避免斷章取義,我會轉述大段饒文的說話:「主角布魯斯(Bruce Wayne)…知道忍者集團密謀毀滅葛咸市的時候,他毫不憐憫便炸毀了整座寺廟,相比他要救葛咸市所發的慈悲,更顯得這個忍者集團的基地完全不值得同情,或者這就是《俠影》的想像。無論葛咸市如何惡盈滿貫,都是被拯救的對象。但忍者集團的基地,無論是如何與世隔絕,只要想動葛咸市市民一根汗毛,都是該死的地方。這些想像,和布殊政府的思維何其相似,無論美國是如何敗壞,甚至被咒詛,都還值得拯救,但其他城市則只好等待審判的日子好了。」 饒文亦在影評中批判資本主義︰「《俠影》亦無視資本主義的破壞面……在布魯斯的心裡,葛咸市的貧窮、落後、敗壞就是因為黑社會和貪污集團,但布魯斯可否想過,葛咸市的咒詛正正是源於榮氏集團等超大集團?…他有否想過榮氏集團的盈利是靠剝削低下階層的工人而來…布魯斯未反省自己,便要以正義之名審判他人。」 在結語中饒文指出:「蝙蝠俠亦是布殊政府的自我投射(希望不是美國大眾的集體心理投射吧!)。將自己變成恐懼的化身,才能嚇怕『壞』人,這時何等荒謬的歪理!當美國政府最懼怕恐怖份子的時候,難道美國政府便要變成恐怖份子,才能嚇怕恐佈份子嗎?《俠影》在美國極受歡迎,而美國的影評亦一致讚好,認為電影回到蝙蝠俠的原點,復活了已死的蝙蝠俠英雄形像,恐怕這些回應真的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投射,認同布殊政府繼續蝙蝠俠的英雄角色。」 筆者也有機會觀賞這齣電影,以我記憶所及,布魯斯炸毀了整座寺廟,是因為他的師傅要求他處決一名犯人,而布魯斯則拒絕採用以暴易暴的手段去維護正義。倘若我想由這齣娛樂性電影借題發揮出一些政治訊息,我大可以說出與饒中平完全相反的話:「忍者集團就是當初去訓練蝙蝠俠怎樣去行俠仗義的一群人,他們自以為要拯救世界,所以要毀滅惡貫滿盈的葛咸市,但蝙蝠俠無法認同這種激烈的正義觀,最後不得不消滅自己的恩師。《俠影》的主題帶出了反對『自以為義』的訊息。蝙蝠俠制止師傅以恐怖手段維護正義,就好像美國新聞界和聯邦調查局,舉報美軍在古巴關塔那摩蓄意違反人權。」 饒文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令我想起了《俠影》開頭的場景是社會主義的中國,電影裏面出現了中國的執法者,如果我要藉此而大做文章,我可以說:「中國的官員和執法者完全沒有反省過,中國社會的咒詛之根源在哪裏?今年六月中共元老宋平在上海參加市委便常委組織生活會指出:上海建設了豪華的黨政大廈、上百億的賽車場、幹部俱樂部,而普通工人的平均收入只能負擔一平方米的住宅,還有八十萬下崗職工……。」 有趣的是,筆者在一篇署名Walter Chaw 的影評(http://www.filmfreakcentral.net/screenreviews/batmanbegins.htm)裏面,也看到類似的心理、政治、文化分析:「這齣電影可以說是一篇時事評論,它所針對的不但是奧沙瑪賓拉旦對西方發動聖戰,也針對小布殊對中東的聖戰,這全是關於恐懼和憎厭……社會學家可以從電影中對很多事件作出嚴肅的反思:經濟衰退、大企業的違法行為、魯莽的軍事行動、「九一一」之後公義和復仇之間的矛盾。」以上只有寥寥幾筆,但這已足夠顯示出:任何人都可以從這齣電影分析出不同的意義,這套戲可以被說成是影射賓拉旦和小布殊都是自以為義者;葛咸市官、商、警、匪勾結,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在同期上畫的暑期猛片,還有《史密斯夫婦》(Mr. And Mrs Smith),在片中史密斯先生和太太是兩名對「壞人」就地正法的特務,恐怕有天我會看到這種影評:「這兩名特務對自己政府多行不義完全沒有反省,只是盡忠職守地去殺人,該電影將他們包裝得神通廣大、英姿煥發,《史密斯夫婦》得到好評如潮,這反映了美國人認同了中央情報局無所不用其極的反恐手段。」 《神奇四俠》(Fantastic Four)是另一齣荷里活的暑期鉅獻,電影描述四名科學家受輻射影響,基因發生突變,因而變成具有特異功能的超人,也許有人可以憑著豐富想像而這樣寫:「這齣電影標榜蓋世英雄的特異功能,完全沒有提及基因突變的危險性。歐洲國家已經限制美國的基因改造食物(genetaically modified food),《神奇四俠》卻美化基因改造,這電影受到美國人熱烈歡迎,反映了美國人對基因科技的盲目崇拜。」 回頭再說饒文,他指出蝙蝠俠英雄形像是美國社會的投射,反映了美國人認同布殊政府擔當起蝙蝠俠的英雄角色。在其他《時代論壇》的文章裏面,我亦不時看到一些作者指責美國基督徒盲目地支持布殊政府。然而,以下是一些在美國順手拈來的消息: 今年五月,布殊總統被邀請前往加爾文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一百多名加爾文學院的教授聯署一封公開信,批評布殊對伊拉克發動不義戰爭,同一時間,八百多名學生、校友亦發表聲明,指出反對布殊政策並不等同反基督教。六月份《基督徒世紀》(Christain Century)裏面的一篇評論指出:布殊總統以尊重生命為理由而反對動用聯邦經費支持幹細胞研究,但這立場與容許人工受孕(IVF)前後矛盾,因為人工受孕亦會毀滅許多胚胎。我個人比較欣賞以上這種據理力爭的正面攻擊(frontal assault),而不是天馬行空式的旁敲側擊。 由饒中平的影評,我想起了Costa-Gavras政治性電影其中一個角色的說話:「經常指責美國人,那麼即使你是錯,也會變成對。」無論《蝙蝠俠:俠影之謎》編劇的真正意圖是什麼,無論這電影賣座的原因是什麼,只要在評論中加插批判布殊政府、批判資本主義的說話,看起來就會言之有理。美國是否如饒中平所形容,敗壞得甚至被咒詛呢?在前幾天是七月四號美國國慶日,無數外國人選擇在這一天入籍美國,去年有三千四百萬外國人居住在美國,在二零零三年有七十萬移民取得居留權,四十六萬人入籍成為公民,非法移民更不計其數,綠卡抽籤更吸引了全世界幾千萬人參加。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許多人湧向這問題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不錯,布殊政府、資本主義都有很多值得批判的地方,黃國棟醫生指出:美國有四千五百萬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這僅是美國社會病態冰山之一角,但是,一些論者處身的社會、國家,也許存在著更多不公義、更加敗壞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對外批判就令自己站在道德高點,我恐怕,到頭來這就變成了另一種自以為義。 2005.7.10
Navig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