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的鷹派路線

Microsoft image galleryMicrosoft image galleryMicrosoft image galleryMicrosoft image gallery

余創豪

現今世界舞台的鏡頭都聚焦在伊拉克和北韓,其實,南美洲的哥倫比亞亦是一個熱點。接收最多美國援助的國家是以色列和埃及,第三就是哥倫比亞,而且當中不少是軍事援助,華盛頓對哥倫比亞之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說哥倫比亞是南美洲的以色列、喀什米爾,實在並不誇張。哥倫比亞人承受恐怖主義的威嚇,不下於猶太人和印度人。例如在二零零三年二月七號,一枚汽車炸彈在某俱樂部爆炸,殺死三十五人;同月十三日,左派游擊隊綁架了三名美國人和一名哥倫比亞人;三月五日一枚炸彈在東北部一間購物中心爆炸,造成七死六十八傷……。

造案的左派游擊隊有兩個主要派系,一個是哥倫比亞革命軍事力量,一個全國解放軍,兩者都是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成立,前者曾經受蘇聯支持,後者則受古巴援助。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之後,這些左派游擊隊主要是靠綁架、勒索、販毒取得經費。

在過去四十年,哥倫比亞政府多次與左派游擊隊和談,最後都沒有成效。前總統巴薩拿(Pastrana)甚至作出極大讓步,就是劃出一片有如瑞士國土那般大的地方,作為非軍事區,讓左派游擊隊在沒有軍事壓力下與政府和談,由二零零一年開始,巴薩拿同意以釋放被政府拘捕的游擊隊,來交換被游擊隊俘擄的人質。但是,左派游擊隊認為綁架多一些人,就可以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於是游擊隊先後綁架了六名國會議員、一位前州長、一名總統候選人……。有鑑於此,新總統盧里比(Uribe)一改前總統的綏靖政策,轉而採取鷹派立場,一來取消非軍事區、終止和談,二來加強與美國合作,掃蕩游擊隊。

從前,有不少人同情左派游擊隊,一來哥倫比亞政府腐敗不堪,二來以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色彩還有點吸引力。後來蘇聯解體、東歐改制,加上左派游擊隊濫殺無辜,手段殘忍,現在鷹派總統當選,而且得到百分之六十八民意支持其鐵腕政策,實在不足為奇。一名哥倫比亞官員說:「四十年來,人民首次達到這個共識:就是游擊隊是非法的,必須要將他們打敗。」

和談無望,恐怖威脅加劇,於是鷹派政府抬頭,這似乎是歷史定律。眾所周知,現任以色列總理夏龍是鷹派,在二零零三年大選中再次得到選民肯定。但曾幾何時,夏龍並不受以色列人歡迎,一九五三年夏龍率領的部隊在約旦殺害了六十多名平民,飽受非議,一九八二年夏龍部隊在黎巴嫩中縱容基督徒民兵屠殺了近千名巴勒斯坦平民,以色列爆發街頭示威,夏龍在國會中亦受到壓力,最後辭去國防部長一職。按照常理,其政治生涯應該就此完結。但是,一九九三年以巴簽署奧斯陸協定之後,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彈仍無休止,在傷亡慘重之下,人民反而更加認同強硬派的夏龍,所謂時勢造英雄,人肉炸彈將夏龍炸上總理寶座。

有趣的是,筆者發覺到:主張「不要以暴易暴」、謀求和平解決問題的言論,多是來自未曾在近期經歷過恐怖主義或者戰亂的人;身歷其境者,例如哥倫比亞人、以色列人,則支持鷹派路線。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局外人無法預測有天自己真的置身其中時,自己會作什麼反應。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耶穌的門徒彼得,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彼得誓言自己會忠心耿耿,但是耶穌被拘捕之後,彼得三次在其他人面前拒絕承認自己與耶穌有關係。心理學還有個大原則:「永遠不要假設人家會有跟你類似想法。」和平共存、不要以暴易暴,並非是每個人所希冀,四十多年之後,哥倫比亞人終於知道,這些理想並不在左派游擊隊心中。

2003.3.9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