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參拜靖國神社看日本文化問題

余創豪

最近日本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掀起了國際間軒然大波。針對這問題,美國廣播公司採訪了四位不同背景人士 --日本著名記者 Toshiaki、曾經在菲律賓服役的美國退伍軍人李察.歌頓﹙Richard Gordon﹚、美國喬治城大學韓國研究系教授安濱妮﹙Bonnie On﹚、【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的作者張純如,本文之目的是簡介並評論以上四人的觀點。

歷史相對主義

在節目中,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德國能夠承認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罪行,並且對受害者作出賠償,但是日本卻不能呢?」Toshiaki 首先拋出了「歷史相對主義」:好人、壞人的定義視乎特別時空環境而定,在美蘇冷戰時,美國拉攏日本加入反蘇陣營,日本人當時是「好人」,美國沒有大聲疾呼,要求日本面對戰爭責任。可是,在冷戰結束之後,二次大戰的歷史問題重新浮現出來。日本人不想讓美國為自己的身份下定義,或者為自己的歷史作出詮釋,小泉首相的做法,是尋求日本人的「身份認同」。

驟耳聽來,Toshiaki 所說好像有點道理,似乎好人、壞人的定義會隨時空而變,例如當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阿富汗人抗蘇,從前美國拍攝關於阿富汗戰爭的電影(例如 The beast, Rambo III),都是將阿富汗人描寫成抗暴英雄,俄軍是禽獸;可是自從阿富汗包庇沙地阿拉伯恐怖份子首腦拉丹之後,阿富汗人馬上變為壞人。又如當科索沃發生大屠殺時,居於強勢的塞爾維亞人是石堅,陷於弱勢的阿爾巴尼亞人是曹達華,北約遂出兵鋤強扶弱;但是在馬其頓爆發內戰之後,阿爾巴尼亞人卻被視為石堅,北約要解除其武裝。不過,只要細心察看,就可知道以上例子不能支持「歷史相對論」,現在幾乎沒有人爭論蘇聯出兵阿富汗是否侵略,也幾乎沒有人否定科索沃曾發生大屠殺,阿富汗人與阿爾巴尼亞人國際形像之改變,是因著發生了新的事件,而非由於人家重估歷史。

李察.歌頓反駁 Toshiaki 的說法:「我自己親身經歷過日本侵略軍的殘酷,假若你所說的歷史跟我的歷史不同,你間接地指控我是說謊。」雖然歌頓先生不是學者,但他一語戳破了某些歷史學者的「歷史相對主義」之荒謬。美國在冷戰時代沒有大力追討日本的戰責,並不表示史實就是「相對」,打個比方說,假若一間公司欠下銀行很多債,當經濟低迷時銀行沒有咄咄逼人,但經濟復甦之後,銀行要求那公司還債,銀行的寬鬆與嚴厲與否,並不改變那公司欠債的事實。

尋求身份認同

雖然所謂「尋求身份認同」是推搪之詞,不過,身份迷失的確是日本文化一個問題。研究日本頗深的班寧頓﹙A. Pinnington﹚指出,日本面對西方文化衝擊時,不斷嘗試為自己的文化定位,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一位日本學者甚至說日本文化比歐洲文化更加接近基督教思想,美國人類學家潘乃德﹙R. Benedict﹚的名著【菊花與劍】,指出日本人的性格裡面,有不少矛盾和醜陋的地方,【菊花與劍】被翻譯成日文後,掀起了日本學者的自我批評,日本文化就是在外來批判和內在反應下激盪而成。另一位研究日本的美國學者彼得.戴以﹙P. Dale﹚,指出日本人過份地追求自我認同,於是創造出一個「日本人是極之獨特」的神話。

心理學家指出:自大的背後可能是自卑,獨排眾議的堅決態度,背後可能是混亂與迷惘的自我觀,小泉首相與其支持者激進的言行,也許反映了日本文化的身份危機。

羞恥感與罪咎感

安濱妮則認為:日本的做法,正是反映了普遍亞洲文化的逃避主義,亞洲文化沒有基督教那種追求由悔改而得到的復和﹙atonement﹚,只是一味逃避。安濱妮所說與很多文化學者的見解吻合,不少學者認為日本文化強調羞恥感﹙shame﹚,卻沒有深刻的罪咎感﹙guilt﹚。所謂羞恥感,就是人家指斥自己做錯事時感到失去面子,解決之道就是「將垃圾掃入地毯下面」。相反,由罪咎感生出的不安,是因著自己真的做錯,求安心的方法只有是真誠地面對過錯。

張純如不同意安濱妮的說法,她認為日本人對於二次大戰的態度,是一個政治問題,而非文化問題。她舉出一個類似的個案:在十九世紀末美國發生了「南北戰爭」這場內戰,最後林肯總統領導的北方政府獲得勝利,解放了南方的黑奴。雖然內戰已經結束了百多年,今天一些南方人仍然抱著與北方人不同的歷史觀。美國北方與南方在文化上沒有很大差異,可是一旦提起南北戰爭,南方人的見解卻跟北方人背道而馳,他們認為當時北方政府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南方人身上。

以我所理解,張純如當然不是用美國南方人對內戰的歷史觀,來淡化日本人篡改歷史。她只是指出,日本人跟美國南方人的行為,不能用文化來解釋。我不大同意,兩樁個案在性質上、程度上有不同的地方,第一,南北戰爭結束後沒有戰犯問題,當時北方政府沒有起訴南方將領羅拔.里﹙R. Lee﹚,因為內戰期間並沒有發生大舉屠殺平民事件,第二、雖然今天南卡羅連納州政府仍然懸掛舊時的南方政府旗,德薩斯州還豎立起紀念南方軍人的銅像,可是,南方人並沒有篡改歷史,美化奴隸制度。在性質上,美國南方人的自我辯護,跟日本人推崇戰犯是兩回事;在程度上,南方人還沒有如日本人般,明目張膽地竄改教科書。

結語

小泉首相這場風波,帶來了一個比起戰爭責任更加深遠的問題:到底日本文化是否值得效法?在二十世紀七十、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不少人認為應該學習日本模式而摒棄美國模式,後來日美此消彼長,日本神話跟著破滅。但是,現在不少臺灣人重新構造日本神話,宣揚在日治時代的臺灣是何等美好;而臺灣和香港青少年的「哈日風潮」,更是大家有目共睹。按照潘乃德、班寧頓、戴以、安濱妮等學者所分析,日本文化的深層結構存在著很多裂痕,甚至可以說,日本文化仍然在混亂追溯期,還未建立出一個成熟、穩定的自我觀,那麼,我們又應否一窩蜂去「哈日」呢?

 2001.8.16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