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鴿

余創豪

法治代替人治之目的,是避免「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這一弊病,然而,即使在美國這民主國家,人去政廢的問題亦同樣存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兩位美國政治學者曾經在【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美國外交政策的破壞】一書中,批評美國外交政策左搖右擺,甲總統對盟國推銷某種政策,乙總統上場之後卻改舷易轍,令人無所適從。

明顯的例子,就是一會兒美國以帝國主義之姿態出現,盛氣凌人,一會兒又扮演和平使者,有時甚至顯得軟弱不堪。 例如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任職美國第二任總統期間,歐洲飽受拿破崙戰爭的荼害,英法都企圖拉攏美國站在自己一方,亞當斯希望保持中立,與英國締結和平共處的協定,法國人大怒,遂派遣海軍攻擊美國。當時美國朝野都主張向法國宣戰,拿破崙是侵略了幾乎整個歐洲的大魔頭,若亞當斯同意開戰,他必定會受到愛戴而成功連任,可是,阿當斯明白到:立國幾十年的美利堅需要休養生息,他在千夫所指下跟法國簽訂和約,結果失去了連任機會。

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英美又發生衝突,當時的美國總統麥迪遜沒有亞當斯那般沉著,他揮軍北上加拿大,燒毀了加拿大的國會大樓,結果英國人矢志報復,在一八一二年攻陷華盛頓首府,燒掉了美國國會。

在十九世紀末期,美國跟墨西哥開戰,美國奪去墨西哥一半土地,吞併了現今的加利福尼亞州、阿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當時國會議員林肯和軍人格蘭(Grant)都反對美國恃強凌弱,後來二人先後成為總統,在林肯與格蘭任內,美國放棄了擴張主義。

可是,在林肯與格蘭之後,擴張主義又死灰復燃。一八九三年,一群旅居夏威夷的美國人,先斬後奏地推翻了夏威夷政府,並要求克里夫蘭(Cleveland)總統追認其行動之合法性,克里夫蘭總統大怒而拒絕承認這兼併行動,他在國會演說時指出:「如果國民的誠實被擱置一邊,領土擴張之野心帶領我們的行動,那麼我是完全誤解了美國政府的使命與人格。」克里夫蘭於一八九七年卸任,新總統麥金來卻一反克里夫蘭的政策,在一八九八年將夏威夷歸入美國統治之下,於一九零零年又把夏威夷正式納入美利堅版圖。

在二十世紀,這種反反覆覆的現象仍不遏止。歷史學家顏保(S. Ambrose)直言不諱大羅斯福是帝國主義者,大羅斯福自西班牙人手上搶走菲律賓和、波多黎各、古巴,使前兩者成為美國殖民地,後者成為保護國,又煽動巴拿馬人脫離哥倫比亞,如是者美國控制巴拿馬國,從而控制巴拿馬運河,大羅斯福並且跟多明尼加共和國達成協議,讓美國操縱多明尼加共和國的財政。

威爾遜總統上場之後,美國開始韜光養晦,威爾遜原本是普林斯頓大學法學教授,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其國內政策與外交政策都是追求平等互惠,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威爾遜極力避免美國參戰,遲至一九一七年威爾遜在英法疲憊不堪時才派美軍到歐洲,在戰勝之後亦無任何領土或者利益的要求。顏保說:倘若當時的總統是大羅斯福,美國會早幾年參戰。我甚至猜想,在戰事結束之後大羅斯福會對歐洲有所要求。



美國總統辦公的楕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



尼克遜則是一名好戰者,一九五三年法軍在越南處於下風,法國要求美國大力援助,但受到拒絕,一九五四年法國在奠邊府潰敗,副總統尼克遜竟然提議動用核子武器,艾森豪總統曾是二次大戰時的盟軍統帥,軍人出身的艾森豪,頭腦非常冷靜,他一口拒絕尼克遜的建議。尼克遜又鼓吹對蘇聯先發制人,艾森豪照樣否決。顏保讚揚艾森豪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美國總統之一,因為他在緊張時期令美國避免戰爭。後來尼克遜入主白宮,他終於得償所願,表示要「以火救火,以力對力」,他將前總統詹森在越南的「有限戰爭」,擴大為對越南所有目標作全面轟炸,他甚至將轟炸行動擴展到越南的鄰國柬埔寨。

越戰以美國受辱而落幕,鴿派的卡達總統要美國休養生息,卡特的演講撰稿人哈斯堡(H. Hertzberg)頌揚卡特是「和平的巴頓將軍」,巴頓將軍是二次大戰時的上將,為了求勝他可以不顧一切,卡特好像巴頓,為求和平可以不顧任何犧牲,甚至自己名譽和國家尊嚴,伊朗挾持美國人質六個月之後,卡特才與伊朗斷交,為了維持與其它國家的良好關係,他不惜與很多獨裁者握手言歡。眾所周知,他最大的和平成就,就是推動以色列和埃及和解。可是,在卡達任內,前蘇聯乘機大舉擴張,伊朗挾持美國使館人質超過一年,卡達卻束手無策。

鷹派的列根總統上台後,誓言要跟「邪惡帝國」(蘇聯)勢不兩立,於是大事擴充軍備,例如發展星戰計劃,並且出兵格林納達,轟炸利比亞,攻擊伊朗,又以戰鬥機逼降載著恐怖份子的客機……。繼承列根「衣砵」的老布殊,在其任內也作風硬朗,他先擒下巴拿馬強人諾里加,再於波斯灣戰爭中打退薩達姆。

克林頓總統執政時,其政策重點是振興經濟,商務部祕書長加頓(J. Garten)說:克林頓的政策是「發財大計」(The policies of fortune)。在越戰期間曾經燒掉徵兵令的克林頓,對戰爭沒有多大興趣。一九九二年,在索馬里美軍嘗試捕捉軍閥亞德失敗,折損了十八人,不旋踵克林頓將美軍撤出索馬里;一九九四年傳出北韓發展核武器,克林頓只是以提供援助來換取北韓停止研製核武,換言之,他用金錢來買和平;在巴爾幹半島之危機中,北約只對南斯拉夫進行空襲,克林頓堅決不出動地面部隊。資深新聞工作者吉甫(Ted Koppol)批評克林頓的政策,他指出在近代戰爭史裡面,從來沒有只憑空戰而取得全面勝利的例子,克林頓運氣好,南斯拉夫奇蹟地屈服。克林頓根本無心戀戰,倘若南斯拉夫不認輸,克林頓只會不了了之。在克林頓任內,拉丹先後發動幾次恐怖攻擊,克林頓只是下令在阿富汗和蘇丹射幾枚飛彈,情務人員曾經提議派遣特種部隊伏擊拉丹,克林頓卻堅決拒絕。

但在九一一事件後,小布殊的鷹派又佔上風。在伊拉克問題上,小布殊執行單邊主義,評論員魯賓(B. Nussbaum)嚴厲批評小布殊:自美利堅立國以來,帝國主義並不是美國「遺傳基因」的一部份。其實,列根總統的硬朗作風不下於小布殊,正如前面提及,在列根任內美國也曾多次出兵海外,但是列根總統並沒有惹起如今國內外大規模反對浪潮。小布殊的問題,就是常常口出狂言,例如接二連三揚言要單獨採取軍事行動,又說美國之軍事力量可以制止任何國家崛起來與美國分庭抗禮。

這種時硬時軟、忽左忽右、一時白鴿一時鷹的態度,實在令人難以捉摸,於是乎,親美者與反美者都可以找出支持自己見解的証據。可幸的是,有時選票比子彈更具威力,假若小布殊在伊拉克問題上真的一意孤行而處理失當,兩年後選民會將他送回德州牧場養牛去也。

 

2002.9.19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