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與伊朗復交:美國外交失去靈活性
余創豪 chonghoyu@gmail.com
去年七月,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沙特阿拉伯時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不會離開(中
),然後留下真空,讓中國、俄羅斯或伊朗來填補。」 最近沙特與伊朗在中國協調下
恢復外交關係,這是對拜登狠狠地打臉,可以說這是中國在外交上的一次勝利。針對此次
事件,美國著名政治評論員法里德 Fareed Zakaria 先後在《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華
盛頓郵報》批評美國外交政策已失去靈活性。
法里德指出,華盛頓曾經與意見相左的國家交往,例如前國務卿基辛格尋求與中國改
善關係;此外, 在冷戰期間美國與羅馬尼亞、 南斯拉夫友好,令他們沒有全面倒向蘇
聯;還有,奧巴馬總統令美國與古巴冰釋前嫌,恢復往來。然而,今天華盛頓已經失去了
這種戰略所需的靈活性,現今的外交政策通常由宏偉的道德宣言組成,將世界分為黑白、
朋友和敵人。這些聲明很快會通過制裁和其他立法彰顯出來,令到政策更加死板。政治氣
氛變得十分緊張,以至於僅僅與所謂「敵人」交談都會變得有風險,這一切都顯示出一個
老牌帝國的惰性。今天,美國的外交政策由一群閉門造車的精英掌管,他們通過花言巧語
取悅國內選民, 然而,他們似乎無法感覺到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快速地變化。法里德舉
出德國首相俾斯麥作為典範,俾斯麥儘量與不同國家保持友好關係,令德國成為十九世紀
末的歐洲強權。
簡單地說,法里德認為美國外交應該傾向於務實,而不是被意識形態或者原則所捆
綁。 坦白說,筆者認為這是毫無新意,事實上,在歷史中美國外事政策 一直在務實與原
則兩極之間作出鐘擺。二戰結束之後,杜魯門政府不願意支持獨裁與腐敗的國民黨政府,
於是任由共產黨席捲中國大陸。但蘇聯封鎖柏林、希臘內戰、朝鮮戰爭…… 等事件令美國
政府後來改弦易轍,在冷戰期間美國盡量爭取盟友去圍堵蘇聯,但很多盟友或者雙邊關係
良好的國家都是獨裁政權,例如智利的皮諾切特、菲律賓的馬可斯、南韓的朴正熙、伊朗
的巴列維……。這種靈活性或者務實性令美國及西方陣營更加強大,但亦因此而喪失道德
高地。
國際關係錯綜複雜,完全基於原則或者完全基於務實的政策都會出現問題而為人垢
病。法里德高度讚揚基辛格的靈活外交,但政治評論家沈旭輝博士卻有相反的意見,他貶
抑基辛格為 老而不死、 令人類失去價值觀的邪惡宗師」,事實上,基辛格務實地跟北
越政府簽下和平協議之後,不到兩年便出現了無數船民投奔怒海的人間慘劇。
奧巴馬的外交政策亦不應該被過度美化,他並不理會沙特的人權狀況,靈活和務實地
與沙特合作,2015 年奧巴馬授權美軍幫助沙特干預也門內戰,特朗普延續這政策,雖然
2021 2 月拜登表示他會停止支持沙特對也門的軍事行動,但至今仍未落實。
無可置疑,俾斯麥的外交成績斐然,在他有生之年,他靈活地令德國跟俄羅斯、奧匈
帝國、意大利…… 等歐洲列強保持友好關係,1870 年至 1890 年間,俾斯麥因其友善政策
贏得了歐洲領導人的尊重。然而, 1879 年德國與奧匈帝國建立盟友關係,和當時其他歐
洲國家的多重結盟,卻是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這是俾斯麥始料不及
的結果,但另一方面, 實用主義外交並不一定保證世界和平。
這一次沙特向中國傾斜未必是美國的責任,過去沙特三番四次要求美國採取軍事行動
對付伊朗和敘利亞,若果美國順應沙特的要求,中東將會陷於漫天烽火。而《華盛頓郵
報》記者卡舒吉在土耳其沙特使館遇害事件,更加令美沙關係雪上加霜,除非真的是靈活
至毫無原則,否則拜登的選項相當有限。
2023 3 20
原載於香港《時代論壇》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