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滿街所見都是法文招牌、路標,但來到東面的新斯科細亞(Nova Scotia),內子和我不但極少見到法文,而且商號、街名、地名都有濃厚的英國色彩,例如:佐治太子酒店、太子道、英皇道、公爵道、亞皆老街、愛德華王子島……。「新斯科細亞」的意思,就是「新蘇格蘭」(New Scotland),前者是後者的拉丁文寫法,無怪乎在街上不時見到穿著蘇格蘭裙的男子,所謂少見多怪,我忍不住經常盯著穿裙子的男人,內子說:「你不要這樣盯著男人,人家會以為你是同性戀。你覺得蘇格蘭裙那麼新奇,就索性買一條回家。亞利桑拿州名副其實,炎熱得好像『嗌你』焗『桑拿』(Arizona的諧音),穿蘇格蘭裙的話,你一定會感到涼快無比。」
我們因著眼前有趣的英國文化而談笑風生,可是,曾幾何時,為了保全新斯科細亞之英國文化,法裔加拿大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十七世紀初期,法國移民已開始在北美洲東邊定居,他們稱這片土地為阿卡迪亞(Acadia)。後來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勢力在北美洲發生衝突,法軍逐漸敗退,在十八世紀末期,法國軍力已經完全撤出。可是,在新斯科細亞的英國人,對法裔居民極之不信任,他們害怕有一天法裔居民會聯合起來,推翻英國人的統治,於是乎,一幕小規模的「民族清洗」、「拋擲國際人球」,就此而展開。 在某個星期日,當法裔居民上天主教堂望彌撒的時候,英國人把全部教堂門口都關閉起來,然後將所有法裔居民迫上船,將他們送到維珍妮亞,維珍妮亞的英國殖民政府卻不願意收容這群法國人,於是「難民船」駛向英倫,但是,英國亦不肯讓他們登陸,跟著難民船轉往法蘭西,法蘭西是這群難民的祖國,照道理,祖國有責任照顧這群被壓迫的同胞,奇怪的是,法國政府竟然拒絕讓疲累不堪的人球回家安頓,法國當局的措施,是將他們遣送至北美洲的路易斯安娜,當時路易斯安娜是法國殖民地,法國政府說那邊需要開荒者。明白了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我開始諒解為什麼魁北克法裔居民對法蘭西文化如斯執著,和對英國文化如斯反感。對我們而言,蘇格蘭裙十分有趣,對法國人來說,也許這標記卻會撕開歷史的傷口。 由此我聯想起一九三九年「聖路易號」事件,當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民族清洗」,一群猶太人乘搭輪船「聖路易號」,逃離德國而到達古巴的夏灣拿,可是,古巴政府拒絕讓難民上岸,在多次求情而不得要領之下,「聖路易號」北上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亞米,猶太難民充滿希望,以為羅斯福總統會網開一面,誰知美國政府一樣鐵面無情,結果「聖路易號」折返歐洲,猶太難民極端恐懼,因為可能在德國上岸之日,就是喪命之時!幸好,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都本著人道精神,收容「聖路易號」的部分難民。但是,這群逃亡者並沒有就此結束其逃亡生涯,不旋踵二次大戰爆發,法國、比利時、荷蘭,相繼被德國佔領,三個國家裏面的猶太人再次肉隨砧板上,能夠有機會逃走的,就再度穿上草鞋。 太陽底下無新事,在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國際人球的悲劇,又發生在越南難民身上;二十年後,民族大清洗又重演於巴爾幹半島。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看見法國人穿上蘇格蘭裙而談笑風生,這是奢望嗎? 2004.6.9
Navig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