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惑眾

美伊戰爭

非典型肺炎

余創豪  

最近哲學家張國棟先生寄給我幾篇討論非典型肺炎的文章,其中心主題是把非典型肺炎歸因於上帝的懲罰是否「妖言惑眾」。我對此問題沒有任何獨特見解,然而,其中兩篇文章卻令我感到有點不安,這兩篇文章都提及反對美伊戰爭。

首先我要聲明,我並非針對兩位作者的反戰立場,事實上,我亦認為布殊政府以銷毀大殺傷力武器為主要理由而開戰,是大有商榷餘地。在此我要討論的是寫法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副教授龔立人博士,在〈妖言惑眾〉一文的開首中這樣寫:「美國對伊拉克開戰了。究竟有多少人將會無辜地傷亡?有多少個家庭將會陷入傷痛中?我們無法預計,也不敢點數,因為我們的傷痛使我們數不下去。為何人類不可以從歷史中學習?為何人類不可以化敵人為朋友?或許,這就是政治,就是一場不可能用人際相處的模式來理解的衝突。雖是如此,我們總不服氣、不認命。不服氣就是人民的命運竟由一些政治家來決定,而這些政治家的考慮又竟可以與民意背道而馳。究竟民主的社會與獨裁的社會有甚麼分別?」

跟著龔立人教授筆鋒一轉,談論非典型肺炎。這篇文章我讀了幾次,我仍無法看出美伊戰爭、民主與獨裁之別,跟非典型肺炎在邏輯上有什麼緊密的關係。事實上,在開戰前後,美國民意中主戰與反戰之比徘徊在七三、六四之間。亞歷桑那州立大學教授Robert McGaughey 指出:「布殊之所以能夠開戰,是因為民意挺著他。」而民主的社會與獨裁的社會當然有分別!在民主社會中,總統宣戰要經過國會授權,人民有權利上街舉行反戰示威,傳播媒介亦可以自由地發表反戰言論。

美國作家羅曼米拿(Norman Mailer)經常批評美國政府,針對美伊戰爭,他寫了一本題目為【為什麼我們要打仗?】(Why do we go to war)的小書,強烈批判布殊政府開戰是為了帝國擴張,但他在書中加了一段小插曲:幾十年來他在不同場合發出政治異見,有一次他公開批評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J. Hoover),說胡佛對美國的所作所為,相當於史太林對蘇聯施行的暴政。幾十年後,很多政府文件解除機密性,米拿索取聯邦調查局對自己的調查報告,那篇報告說米拿是一名「傲慢的笨人」。米拿說自己享受這種自由,聯邦調查局只是批評他為「傲慢的笨人」,除此之外,就從來沒有對他做過什麼。民主與獨裁當然有分別!

讀者可能會說:「龔教授文章的主旨是討論非典型肺炎,你又何必執著幾句無關宏旨的說話呢?」問題是:既然無關宏旨,又何必寫進文章裏面呢?慨嘆一句「究竟民主的社會與獨裁的社會有甚麼分別」,跟著全無交代而換了話題,我恐怕這是非常「危險」的寫法。稍後讀者會將注意力放在非典型肺炎,根本就沒有機會思考到底民主與獨裁有甚麼分別,這對讀者並不公平。

芝加哥基督教懷恩堂湯道源牧師寫了〈誰在「妖言惑眾」?〉一文,回應龔教授的文章,無獨有偶,湯牧師也是以美伊戰爭為引言:「二月十六日楊克勤牧師(美國西北大學研究院教授)在本堂證道,引用美國向伊拉克動武其中原因是利益問題。在會務報告時間有M會友舉手要求發言,本人向那會友示意站立發言,誰知這位只有中學程度的會友語出驚人﹕「我想澄清楊牧師的講道內容,美國並非為石油向伊拉克動武,楊牧師講錯了……」(其實楊牧師沒有提及石油)身為楊牧師老友,又是我請他來證道,我應該怎樣回應M會友和處理此情況?」湯牧師舉出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弱勢信徒」的言論也要受到尊重,不可以隨便批評為「妖言惑眾」。

可惜,這個例子是適得其反,讀者看後只會得到這個印象:有些主戰者只有中學程度、「語出驚人」。到底在討論國際政治問題上,只有中學程度的人是否處在「弱勢地位」呢?楊克勤牧師是新約研究教授,對國際政治、國際法的認識,是否一定比只有中學程度的人高超呢?那位會友只受過中學教育,跟主戰反戰有甚麼關係呢?事實上,有不少反戰者也只有中學程度,亦有不少主戰者擁有博士學位。湯牧師所說,對那位會友不公平,對讀者也不公平。

平心而論,類似的問題亦見於主戰派,在開戰前夕,英美法俄在聯合國安全理事中舌劍唇槍,【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員 Fareed Zakaria 譏諷法蘭西和俄羅斯「之所以在安全理事會中佔有席位,只是因為五十年前打贏了一次主要戰爭。」作者的含義是:法國和俄國沒有「斤兩」作為安理會成員,或者是,在國際上法俄只有「中學程度」。無疑,在二次大戰中法國和前蘇聯的戰鬥力及貢獻均遠不如美國,法國在六個星期內就全國淪陷,流亡的戴高樂將軍要靠英美支持,前蘇聯在德國的巴巴路沙行動下兵敗如山倒,法俄以戰勝國身份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是有點幸運。然而,這跟討論應否對伊拉克宣戰又有什麼關係呢?

【華盛頓郵報】另一評論員 George Will說:聯合國「不能被嚴肅對待,若他們仍保存著法國是主要力量(significant power)這個神話。」這更明顯了!在他眼中,美國是超級大國、「博士級」人馬,法國只是國際「中學生」。其實,在法律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弱國也有發言權,堂堂大報評論員,怎麼竟不懂得「不以人廢言」之理?

在政治哲學中,John Rawls、Charles Beitz等給予我很多啟迪:追求人人可接受的平等、大同是不可能,但至少我們應尋求追求方法、程序上的平等(procedural fairness)。同樣道理,世事錯綜複雜,我不期望所有人立場一致,非黑即白,我所期望的,是至少在討論方法上大家能達到一個「公平遊戲」(fair game)的共識。

2003.5.30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講場,2003.6.13)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