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的洩密案

和隱藏的社會妥協

余創豪


最近曾經服務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的斯諾登揭發國安局的間諜活動,在舉世震驚之時,為什麼相對來說大多數美國人卻好像十分平靜地面對這個問題呢?我想強調的是,在這篇短文中我不打算維護或譴責任何一方。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不主張隨意去猜測人家的動機是什麼;作為一個統計學家和數據分析師,我不會在沒有足夠資料下草率地跳到結論;作為一個基督徒,我不想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來判斷他人。

斯諾登指責美國國家安全局以黑客入侵香港和中國的計算機系統,不過,其主要的指控是關於國安局無須手令而竊聽美國公民的電話和電子郵件, 如果斯諾登所說是真實的,那麼最大受害者是美國人,但美國人又怎麼回應呢?

先談一點歷史,在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共和黨藉總統尼克松的下屬試圖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安裝竊聽設備和偷拍文件,史稱為「水門事件」,「水門事件」暴光後,全國上下沸騰,大家都譴責尼克松,即使共和黨人也不站在他的一邊,最終尼克松於1972年被迫辭職。尼克松的團隊只是非法刺探他的對手政黨,但奧巴馬領導下的國安局卻監視幾乎所有美國人,不用說,後者的規模比前者大得多。然而,斯諾登洩密之後,在美國並沒有發生任何大規模抗議奧巴馬的活動。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起訴政府侵犯隱私,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為過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起訴不同的人。過去許多美國組織不會放棄任何機會去攻擊奧巴馬或美國政府,但是這一次他們卻保持低調。為什麼呢?

或許,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國安局的所作所為根本就不足為奇。遠在斯諾登洩漏國安局的機密之前,美國記者詹姆斯班福德(James Bamford)已寫了幾本關於這個情報機構的書籍:1982年出版的【謎宮】(The Puzzle Palace2001年的【秘密的機關】(Body of Secrets 2008的【影子工廠:從9/11到竊聽美國人的國家安全局歷史】(Shadow Factory: The NSA from 9/11 to the Eavesdropping on America)。【影子工廠】指出911恐怖襲擊後,美國國家安全局推出了大規模的竊聽計劃,數百萬美國公民在沒有手令的情況下被監聽。)。【影子工廠】成為【紐約時報】榜上的暢銷書,並被【華盛頓郵報】選為2008年最佳書籍之一。班福德在這本書中寫道:「 所有規則都被拋出窗口,國家安全局會使用任何藉口對美國人做間諜工作。」根據這本書,公共廣播系統(PBS)製作了一個NOVA系列的特輯,名為【間諜工廠】,該節目在2009年播出,你可以在Youtube觀看全套紀錄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Ppdu8OGDQ

簡而言之,即使沒有斯諾登的爆料,國家安全局的間諜計劃似乎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只要這間諜計劃能夠打擊恐怖分子,只要情報機構不會濫用資料(例如鎮壓持不同政見者),人們會隻眼開隻眼閉。讓我用下面的比喻去解釋,雖然這未必是最合適的比喻:幾乎每一個司機在高速公路上行車時都會超過法定車速上限,但通常警察不會對每一個人開出超速罰單,只要我的「非法活動」不是太離譜,警察會視而不見。這是司機和警察之間的相互協議,但這是隱藏和不成文的。換言之,即使是法治社會,也總有一些隱藏的社會契約。筆者想強調,我不是說這做法是正確的,我只是指出隱藏的妥協是存在的。

911事件之後不久,在〈何解越反恐越恐〉一文裡面, 徐承恩醫生質疑使用軍事力量是否對付恐怖主義的最好方法,他建議收緊情報網可能更有效。而奧巴馬正是採取這一策略,自從入主白宮之後,他逐步自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也限制了美國軍事介入利比亞和敘利亞。但他則繼續甚至擴大布什開始的間諜計劃。斯諾登決定公佈手上機密的理由之一是,2008年後,他看到奧巴馬不但沒有扭轉布什的愛國者法案,而且變本加厲。理想主義者可能會說:「 我們可以摒棄布什和奧巴馬的做法,我們仍然可以在沒有軍事衝突之下打擊恐怖主義,在完全沒有侵犯個人隱私下從事間諜活動。」我不會說這是完全不可能,但肯定它是「歌曼妮茲」的任務:非常高難度。

事實上,有些問題在本質上是自相矛盾的。讓我用另一個比喻吧:許多年前我是一名研究生,當時我的兩位教授彼此敵對,我姑且稱他們為甲教授和乙教授。有一天,乙教授向系主任顯示電腦主機的登錄檔案,她據此而指責甲教授要求研究助理在週日工作。甲教授當然十分憤怒,她向大學電腦部門提出兩個請求:「 第一,追踪電腦主機系統裡面每一個活動,找出乙教授如何破解我的賬戶,並且仔細監視乙教授的電腦日誌,如果她再這樣做,確保她將被逮住。其次,保護我的隱私,在系統中擦除我所有活動的痕跡,令人無法監視我的登錄與及其他活動。」她的要求聽起來很合理,但請你再仔細閱讀前面的說話,你可以看到這兩個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嗎?

波士頓爆炸案不久之後,有人質疑為什麼在事發前美國情報組織沒有密切地監測這兩個車臣青年,當時沒有人談論公民自由和隱私。 911事件距今甚遠,但也許最近的波士頓爆炸案更加強化了隱藏的社會妥協。

2013.6.18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