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梅蘭芳】與【葉問】的愛國主義

余創豪


於新年之初,筆者觀賞了兩齣人物傳記的猛片,一部是【梅蘭芳】,另一部是【葉問】,兩套電影一文一武,內容、風格均廻異,但有趣的是,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片中充滿著愛國主義的精神。若果筆者在二十多年前觀看這類電影,也許會熱血沸騰,但在今天,我卻有另一番感觸。

【梅蘭芳】有三段故事,第一段是關於少年梅蘭芳與爺爺十三燕唱對台戲,中段是關於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婚外情,最後述說在抗戰期間,一個名叫田中隆一的日本軍官,提出以文化征服中國的計劃,他指出過往統治中國的異族,結果反過來被中國文化征服,田中認為有必要令梅蘭芳為日本人唱戲,以支配中國文化。於是日軍拘留了梅蘭芳,強迫他登台,日本將軍侮辱他﹕「在台上你只不過是娘兒。」梅蘭芳拒絕演出,並說﹕「在台下我是男人。」後來梅蘭芳甚至要求醫生為他注射傷寒針,令他生病而托詞拒演,一代巨星就此而沈寂下來。電影之結尾是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梅蘭芳復出。

【葉問】亦有相似的情節,電影上半段描述葉問打敗了廖師傅與北方武師,名揚佛山。抗戰開始之後,日軍的三蒲將軍找中國武師來練拳,葉問以一擋十,三蒲將軍驚訝地問他是誰,葉問答﹕「我是一個中國人。」這與梅蘭芳說「在台下我是男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來,三蒲將軍跟葉問比武,葉問以詠春拳大勝三蒲的空手道,日本人不甘失敗,開槍打傷葉問,中國群眾一哄而上,護送葉問離開,故事結局是葉問一家安全抵達香港,之後葉問在港定居,設館授徒。

不過,筆者在兩齣電影中都觀察到一個微妙之處,就是片中完全沒有出現過半個抵擋日軍的國軍,日本人如入無人之境,筆者在多年前曾經看過一套由松板慶子主演的中日戰爭電影,雖然拍攝者是日本人,但在電影裏面中日雙方軍隊互有攻守。也許是筆者太過敏感,但在抗戰歷史漸漸明晰的今天,國軍在兩片中卻無影無踪,難免令我有時光倒退的感覺。但【梅蘭芳】與【葉問】更令筆者陷於沉思的地方,是電影情節與歷史事實的距離。

其實,梅蘭芳的藝術生涯斷絕,並不是發生在抗戰期間,田中隆一的角色是子烏虛有,梅蘭芳並未被日軍拘禁過,在戰前他曾兩次在日本演出,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梅蘭芳曾義演籌款賑災,故此日本人對梅蘭芳尚算尊重。抗戰之初,梅蘭芳還編排了兩部新戲﹕【抗金兵】」、【生死恨】。

可是,由戰後到過身之前十多年,梅蘭芳只出過一部新劇﹕「穆桂英掛帥」。他解釋這是由於怕戲演得不好,會把自己的聲譽喪掉。這與電影中梅蘭芳不怕輸的形象大有出入。【梅蘭芳全傳】的作者李伶伶認為「怕演得不好」不是主要原因,相反,李氏覺得這是果而不是因。在當時反右的政治氣氛下,梅蘭芳慨嘆﹕「有意見不敢提,有話不敢說,怕說錯了不適合。」李伶伶指出﹕梅蘭芳不愛搞政治,但政治卻找上了他,於是他在中年之後離藝術越來越遠。

至於葉問,他並不是為了逃避日本人而在香港定居,抗戰勝利之後,他回到佛山,先後出任國民政府警察局刑警隊隊長、代理局長、廣州巿戍衛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易幟,他逃到香港,因怕家人受連累,所以從來不提自己的往事。諷刺的是,【葉問】在中國內地非常賣座,票房收入超過一億,飾演葉問的甄子丹說:一名中國高級官員觀賞電影之後大加讚揚,要全力推廣。

無可置疑,在八年抗戰中,無論是在文人或者武夫中間,都出了不少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梅蘭芳】」與【葉問】都表達出「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的儒家精神。然而,日本侵華雖然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大災難,卻不是空前絕後的浩劫。宣揚愛國主義,是否應全方位的反省,而不是借外敵來搧情呢﹖諷刺的是,在【梅蘭芳】電影中,田中隆一提出了以文化操控中國人民的計劃書,在電影中他以失敗收場,在現實中這文化戰略卻以另一形式實現了。

 

2009.1.8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