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即是治療

余創豪


有一位朋友有甚重的自卑感,而且患上了神經衰弱,他對人說自己之所以 有問題,是因為童年時一些不幸的經歷。另一位朋友和我都一致認為:「如果他 已意識到自己心態的成因,那麼那些童年經歷應不再成為因擾,恐怕那只是他頹 唐生活的藉口罷了!」

上述那位朋友也許還未挖出自己真正焦慮之源。焦慮(Anxiety) 不同恐懼 (Fear),焦慮常是莫名的、潛意識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諾美(Rollo May) 指出: 很多人接受心理治療時,都不能清楚地道出問題,而只是被焦慮所籠罩。

有時即使人們能指出問題,其實背後是另一樣問題,例如有一位讀香港中 文大學的朋友曾對我說:自己明明對課文己十分熟,但對不難的考試仍有一種不 明所以的恐懼。我再細問之下,發覺她不是害怕考試,而是擔心畢業後的前程。

又例如我曾對一位女孩子產生好感,但鑑於某些因素,我們是無法在一起 的,於是我對自己說:「就當她是妹妹般好了,我盡量對她好,不求回報罷了!」 但一直以來,心胸仍隱隱作痛,後來我意識到:原來在我心深處,仍有一點「無 心插柳柳成蔭」的想法。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後,心中的重擔便卸下了。

佛教「八正道」的修養法中,有一種是要人隨時隨地保持高度的自覺,如 人發怒時,能對自己說:「我正在發怒。」這樣許多隨之而來的嚴重後果便有可 能避免。「聖經箴言」有幾句亦是異曲同工的:「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是效,都是由心發出的。」

馬克思曾指斥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若宗教只是宣揚「信吧!你會得喜樂平 安」,那麼便會構成毒品般的麻醉作用。那位朋友的童年經歷,只是「喜樂平安」 的變種,也是同樣令人迴避了真正的問題。其實真正的宗教精神,應是以上所舉 的自覺心、反省心,儒家宣揚的「憂患意識」亦是同樣道理,勞思光教授正是將 憂患意識詮釋為「價值自覺心」。

只要真誠地與勇敢地面對自我的卑劣、陰暗、自私和創傷,之後即使對之 不理會、對付,困擾也可迎刃而解。

發現,即是治療!

(原載於澳門日報)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