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隔行如隔山,若不是去年一位讀經濟學的朋友向我介紹【魔鬼經濟學】這本書,我未必有興趣花時間在這本名著上,這部書的全名是【魔鬼經濟學:揭示隱藏在表像之下的真實世界】(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又譯為【橘子蘋果經濟學】),作者是芝加哥大學教授李維特(Steven Levitt)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這本書自二零零五年出版之後,先後登上【亞馬遜】、【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家周刊】… 等各大暢銷書榜,翻譯成多種文字之後,也成為當地暢銷書。美國廣播公司(ABC)甚至拍攝了一個特輯,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我自 audible.com下載其有聲書版本到 iPod ,在愛不釋耳之下,幾天之內就聽完整本書。我很怕繁複高深的經濟學理論,但這本書確實趣味濃厚、引人入勝,作者取材於日常生活,以經濟學的方式來探索事物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這不單是一本通俗經濟學書籍,也是一本普及心理學著作,雖然筆者沒有能力判斷他們的經濟學分析是否正確,但我略懂一點心理學,兩位作者對人性的深刻分析,令我欽佩萬分,而且,他們舉出的例子和我的經驗十分吻合。 舉例說,有一間托兒所的員工經常要超時工作,因為很多家長比指定時間遲很多才到托兒所接回子女,最後托兒所忍無可忍,於是乎定下規條,要求遲到者繳交罰款。誰料到,罰款制度施行之後,遲到情況更加嚴重。無他,沒有罰款的話,遲到者會感到不好意思,有了罰款制度之後,家長認為金錢可以「買走」內疚感:「既然我願意受罰,我當然可以遲到。」 由此我回想起從前住在東亞大學(今澳門大學)宿舍時一段小故事:有一天我吃了室友一塊餅干,跟著我對室友說:「我不能白吃你的東西,我付錢給你吧!」但室友拒絕收下我的金錢,他解釋:「如果你沒有付錢,你只會吃一、兩塊餅干就會停口,如果你付了錢,你會吃很多。」想不到室友也是經濟學、心理學大師! 李維特、杜伯納又說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一名分析師轉行賣麵包圈(Bagel,這是美國人十分普遍吃的早餐食品),他採用信任制度,將麵包圈放在很多辦公室,麵包圈旁邊放一個錢箱,顧客拿走麵包圈時,要自律地投錢入箱,這樣他毋須聘請員工在每個辦公室收銀。但每次他結數時,總發現有些人拿了麵包圈卻沒有付款,不過,錢箱卻從未失竊。為什麼呢?以心理學來解釋,你就會恍然大悟,直接拿走金錢,會對人構成極大的罪咎感,但拿走金錢以外的東西,人們只有很少罪咎感,甚至乎完全沒有。 其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筆者從來沒有在公司或者大學拿走現金,但坦白說,有時自己會拿文具回家,我對自己說:「大部分時間我在家中工作,我當然可以在家使用公司或者大學的東西。」不過,我並不會拿取現金,然後說:「我會用那些錢購買文具。」 這部書也可以說是「魔鬼心理學」,因為你可以由此而學得消除罪咎感的方法。 2006.4.16
Navig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