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郵購博士與心理學
余創豪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令人心理難以適應,加上人際關係疏離破裂,難怪很
多人視心理學為指導明燈。可是,一般人從坊間書籍認識的心理學,其實並不是
學術界主流的心理學。
在普及文化中最流行的心理學者,是教導人怎樣改善兩性關係的專家,著
名者如約翰.基里﹙John Gray﹚和巴巴拉.狄.安吉麗斯﹙Barbara De
Angelis﹚,他們的著作均有中文譯本,前者的代表作有《男性由火星來,女性
由水星來》﹙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後者的代表作有
《活在當下》﹙Real moments﹚。不過,這些作者其實並沒有受過嚴格的心理
學訓練,有趣的是,基里和安吉麗斯的博士學位都由同一大學頒發,那研究院不
受美國一般大學和學術團體承認,因為學生只要肯交學費就可以畢業。美國亞歷
桑拿大學心理學教授米高.巴拿﹙Michael Palmer﹚在一次書評會上不客氣地
批評基里:“我不能接受一些郵購博士的說話。”
無疑,那些人際關係專家十分成功地滲透了普羅文化,他們的書籍高據暢
銷書榜,而且他們主持電台節目,還不斷在電視、報紙、雜誌亮相。無論如何,
他們的成功必有原因,所以我暫且放下偏見,閱讀他們的著作。
我發現:在他們的著作中並沒有深刻的心理學,很多論點無非是常識,然
而,他們能夠通過優美的文筆、感人的親身經歷和別人例子,說出了人們心底一
直想聽的說話。可是,很多心理問題並不應該用常識去提供“想當然矣”的答案,
例如青少年自由地在互聯網上接收任何資訊,到底對他們的成長是正面還是負面
呢?現代社會流行遲婚,這樣對人產生什麼心理影響呢?這些問題都需要搜集資
料去研究。現代心理學的特色之一,是注重資料,無論是統計數據、實地觀察、
個案分析……,心理學家都把理論建立在資料基礎上。
那些人際關係專家也曾提供一些比較有深度的見解,不過那可能是將真正
學者的心得重新包裝,例如基里在《男性由火星來.女性由水星來》指出男女因
為性格背景而構成溝通困難,其實十多年前,喬治城﹙Georgetown﹚大學語言
學教授狄波拉.鄧能﹙Deborah Tannen﹚已經在不同著作中深入分析這問題。
由於那些人際關係專家的著作多數沒有註釋,所以很難追溯其論點出處。
另一種心理學書籍也很普遍,雖然其流行程度不及前者,那就是哲學性的
心理學,例如佛洛姆﹙Eric Fromm﹚、羅洛美﹙Rollo May﹚、保羅.田立克
﹙Paul Tillich﹚……等人的書,他們的書籍也有中文譯本。佛洛姆主張愛是
一種藝術而不是本能,本能無需經過訓練,但是藝術要通過學習才可以掌握。羅
洛美和保羅.田立克則採用存在主義去解釋現代人的焦慮,他們認為人們焦慮的
根源,不是人生中個別的挫敗事件,而是整個人生沒有明確的生存意義。
這些學者受過嚴格學術訓練,擁有正式學位,不過,他們探討心理學的方
法跟一般現代心理學家很不一樣。筆者一位朋友指出:佛洛姆的論點之間有很多
大膽的跳躍。的確,他的觀點是哲學式的論述,雖然也很有深度,但上一個論點
與下一個論點未必有很強的邏輯關係,難怪他要由這點跳躍到那點、由那點再跳
到下一點。
還有,哲學往往是追尋放著四海皆準的宇宙法則,但有時卻未免失諸籠統。
相反,現代心理學是“微觀”而不是“宏觀”。通常,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加入很
多條件、變項,他們所追求的,是特別情況下的答案,例如:假若甲條件是這樣,
乙條件是那樣,那麼丙會怎樣呢?這取向與“一切問題源於人生無意義”的方法,
實在大相逕庭。
現代學術界心理學家的理論,一般普羅大眾卻從未聽聞,坊間也幾乎沒有
這類著作。其實心理學家需要對這種現象付上部份責任,首先,很多心理學家都
沒有掌握好搜集資料和研究分析的方法,令結論的可信性大大減低;其次是學術
界的遊戲規則問題,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的升遷依賴學術出版,通俗書籍對於事
業完全沒有幫助,於是學者的寫作方式只會深入而不會淺出,莫說一般讀者,即
使是內行人看那些著作,也要先喝幾杯咖啡提起精神。結果,那些心理學理論只
能徘徊於象牙塔內,而普羅文化便由通俗性和哲學性的心理學雄霸天下。
在瞬息萬變和關係疏離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超越常識、個人經驗、哲學
性臆測,去追尋基於實在資料的心理學答案。既然文學也有雅俗共賞的作品,我
相信心理學也能夠走出象牙塔,深入而淺出。
200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