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給羅素,指出問題所在。收到信之後,羅素
對皮茨的觀感是「驚為天人」, 他不知道皮茨的背
景,以為他是大學生,於是邀請皮茨到劍橋大學讀
書,皮茨當然無法接納。
十五歲的時候皮茨離家出走,從此拒絕與家人
聯絡。他來到芝加哥大學旁聽,他所旁聽的科目包
括了由哲學大師卡納(Rudolf Carnap)任教的課,卡
納以研究歸納法邏輯而名滿天下,其著名作品之一
是《語言的邏輯句法》。有一天,皮茨走入卡納的
辦公室, 他指出《語言的邏輯句法》 裏面論證的不
一致性,並且提供了解決方案。卡納大吃一驚,他
很想栽培這位「學生」,結果花了幾個星期時間才
找到皮茨, 隨後卡納為皮茨安排了一份初級工作,
並且指導他學習邏輯。
1943 年,皮茨與神經生理學家沃倫‧麥卡洛克
(Warren McCulloch) 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神經活動中內在思想的邏輯演
算》, 這篇論文的主旨是:大腦中的每個神經元都是一個基本的數字處理器,而整個大
腦就是一台電腦。這是後來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的基礎理論之一。
同年皮茨認識了數學家、哲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維納說皮茨「毫無
疑問是我見過最厲害的年輕科學家……如果他沒有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兩三位科學家之一,
我會感到非常驚訝。」 後來維納帶領皮茨到普林斯頓的學術會議,讓皮茨參與跟學術大
師的研討。
經過五年的非正式學習,芝加哥大學授予皮茨文科副學士學位,以表彰他在那篇論文
上的貢獻,這是皮茨一生中唯一獲得的學位。在之前和之後他有許多次機會可以正式讀
書,可以走上傳統典型的學者之路,但他斷然拒絕。他的下半生十分坎坷潦倒,他選擇息
交絕遊,陷入了極深的情緒困擾和酗酒,某天他大發脾氣,竟然燒毀了自己未發表的研究
論文。皮茨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每況愈下,最後出現了肝硬化和酒精中毒,他於 1969 年死
於靜脈曲張出血,離開世界的時候只有 46 歲。
古今中外都有許多眼光超前、被世界遺棄的時代先知,到最後要走上「古來聖賢皆寂
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道路。但皮茨並不算是這類人,在很大程度上,他的鬱鬱不得志
是自己造成的,他先後受到羅素、卡納、麥卡洛克、維納…… 等學術大師賞識和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