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考試制度浪費資源?
現今香港經濟低迷,官民均作出對應辦法,短線之計是刺激旅遊業,長遠大計是將工業轉型至資訊科技,培育人力資源。後兩者其實是二而一的問題,因為筆者認為,現在香港的教育制度,與培訓資訊科技的取向是背道而馳。 香港教育制度將大量資源消耗在考試上,對學生個人而言,過度的考試壓力難免造成心理扭曲;對社會整體而論,缺乏靈活性的評鑑制度,可能會導致人才不能盡、人志不能伸,在一日千里的資訊社會底下,難免會拖延經濟進步。 每年香港公開考試放榜時,當我在電視機前看見一些學生徬徨的樣子,不禁感到心酸。很多成績不差的學生,因為一兩科失手,結果要重讀一年,一來要枯燥地溫習本來已經熟悉的科目,二來還要忍受患得患失的心理重擔。 在美國,除了傳統教育外,很多公司都十分重視由電腦公司頒授的專業資格,例如思科網路專業文憑﹙Cisco
Certified Network Professional﹚、微軟系統工程師文憑﹙Microsoft
Certified System Engineer﹚、網威工程師文憑﹙Certified Novell Engineer﹚、甲骨文專業文憑﹙Oracle
Certified Professional﹚……
等等。雖然香港也有這些專業考試,但是這些學歷資格認定還未如在美國般普遍。 這些由電腦公司統籌的考試有一個特色:高度靈活性。考生可以選擇採用任何方法預備考試﹙上課、自修﹚,可以選擇在任何時間考試,假若不幸不合格,考生也可以很快補考,只要通過所有考試﹙通常有五至六個考試,視乎不同電腦文憑而定﹚,考生就會獲得專業資格。 幾年前我曾經參加網威工程師文憑考試,其中一科我只是差幾分才合格,我在上午離開試場之後,便馬上安排在下午重考,結果考獲合格成績。最近我又參加思科網路文憑考試,初次我只差一題才合格,於是我回家專攻自己最弱的一環,三天後重考而幾乎得到滿分。試想像,如果我需要花費一年時間才可以重考,這一年裡面我便喪失了從事電腦網路工作的機會,對自己、對社會,這都是一個損失。 即使傳統美國教育,也是十分靈活,撇開暑期班不計,有些美國大學一年有兩個學期
(semester system),有些則有三個學期﹙quarter system﹚,而且幾乎所有大學都開設暑期班,甚至中介班﹙intersession,即是在兩個學期之間的濃縮課程﹚、網上班……,在一年裡面,學生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入學。 當筆者在美國讀完學士學位之後,由於工作關係,來不及報讀八月開學的碩士課程,但是有一所研究院,竟然在十月錄取我馬上入學,在十二月聖誕假期,我再修讀一個中介班,結果將課程趕上。試想像,假若我需要再等待一年才可以報考研究院,這不是浪費資源嗎? 靈活的教育制度,並非只是為了重考或遲入學等「補鍋」而設,在積極方面,他更加可以令天資聰穎的學生盡早完成學業,教育心理學家強調個性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所以鼓吹自我調節步伐學習﹙self-paced learning﹚,如果一個學生能夠在半年內掌握課程內容,那麼我們又何苦要困他一年呢?當這些「早熟」學生盡早將知識技能應用於工作上,整體社會豈不是得到更大經濟效益嗎? 相信有人會舉出一千個理由反對筆者的意見,但這並不是一個空想理論,而是實行已久、並且效果良好的制度。
2001.9.3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