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大學培養獨立性

余創豪

當美國的科學和經濟處於巔峰時,我常聽聞到人們這樣讚賞美國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中國父母要求子女聽話,而不是獨立。相反,從小小年紀開始,美國的孩子已經擁有自己的房間。很多美國少年在十七、八歲時便離開父母,到千里以外升讀大學,他們很快便學會獨立思考和行動,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有這麼多發明家和自由思想家。

這聽起來很浪漫,但今天我對這種所謂獨立訓練卻有所保留。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獨立訓練的財務成本,美國的州立大學有兩種學費,如果學生是當地居民,他可以支付便宜很多的州內學費,因為州立大學的經費由本地政府津貼。但是,如果年輕人離開自己的家鄉,就讀於另一個州的大學,他將會付出昂貴得多的州外學費。此外,他還必須在異地租宿舍房間或公寓,在長假期他甚至要花錢買機票或採用其他交通工具回家。

去年底【新聞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故事是:〈消費癮背後的新科學〉,這報告以這個故事作為開始:幾年前一位教授的女兒計劃上大學,若她選擇父親任教的大學,她父親的僱員福利能令學費大幅減少。不過,她想享受離開父母的自由,最後,她選擇了一所遠離家鄉而又昂貴的大學。【新聞周刊】的記者不客氣地稱之為「消費癮」。其實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我在大學工作,但大多數同事的孩子寧願到別的地方上學,而不去享用父母的僱員福利,因此,他們的父母或者自己可能要支付額外的十幾萬美元。這獨立訓練的成本是否過高呢?

除了錢之外,這還有另一個問題,眾所周知,酗酒、毒品、性濫交是美國大學校園的常見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克勞福德(Cheryl Crawford)博士採訪了多位大學生,並得到了一些甚有見地的發現。根據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 Erickson)所說,年輕人在青春期會面臨「身份危機」,他們會問:「我是誰?」但克勞福德不同意,她說,在年輕人問「我是誰」之前,他們先會問:「我屬於那一個群體?誰是我的死黨?」她發現導致酗酒、毒品、濫交的頭號因素是寂寞。當一個大一學生到達一個新地方的時候,他沒有任何朋友,家長也不在他身邊給他支持。嘗試喝酒,吸毒和性並非他們參加舞會的首要原因,他們去派對是因為想被一個群體接受,為了不會失去朋友,他們便跟風去做瘋狂的事情。一位女孩告訴克勞福德,她喝醉之後,跟一個自己不大認識的男人發生性行為,結果感到非常後悔。

這是一個荒謬的矛盾,本來,這些學生離家是想學習獨立,但實際上卻剛剛相反,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他們變得難以獨立思考,其行為往往受到同儕壓力所主導。我不否認過去送孩子到很遠的大學,可能會提高他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但一本通書不能看到老。首先,鑑於目前的經濟狀況,支付超貴學費是極不明智的,第二,鑑於美國大學校園的混亂,我們不應該對人性過於樂觀。

2012.1.28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