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豐富的災害余創豪 跟不同朋友談論健身之道,大家不約而同地說出一個類似的情況,就是買了很多健身器材回家,卻沒有持之以恆地使用,結果這些健身器材成為最昂貴的晒衣架。我說:「最有效的健身器材,就是會使用的器材。而且,即使完全沒有任何器材,只要有心運動,在地板上做體操也可以。」 有一個心理學研究指出:對讀者來說,太多參考資料會形成反作用,若果一個演說者向聽眾派發只有一頁紙的講義,大有可能聽眾會將整頁紙由頭至尾讀一遍,若派發二十頁紙,聽眾只會水過鴨背般略讀、或者抽取部分看幾眼;若有兩百頁,那麼大多數人連一頁紙也不看。 最近筆者參與某個關於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科技的研究,初步研究結果十分有趣。在美國,有些公開試容許學生採用任何方法去預備考試,例如買書自修、在互聯網跟人交流、在傳統課堂上課、用多元媒體的訓練課程、在工作場所吸收實際經驗……。請讀者猜一猜:第一,平均來說,採用幾多種方法預備考試,會得到最高的成績?第二,採用那一種或幾種方法的考生,會有較好成績?請不要馬上讀下去,先思考幾秒鐘。 揭曉了!第一,預備方法的數量,和成績的關係是反比,只用一種方法的學生,平均成績最高,用兩種方法的次之,用三種方法差一點、四種更糟糕、五種令人慘不忍睹、六種令人欲語無言、七種令人欲哭無淚……;第二,只用一種方法的考生,不管用那種方法,平均表現都是差不多。 質疑這發現的人可以追問,採用一種方法的考生是否比較年紀大和成熟?這些樣本取自美國,在其他文化會否有同樣結果?當然,這只初步發現,我們還可以使用很多統計學方法去深入分析資料。驟眼看來,這初步發現令人震驚,但其實這發現和上述買健身器材與派發講義的情況十分相似:越多資源,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悲觀地說,即使經過深入分析而維持以上的研究之原判,但對整個教育制度也不會有重大影響,若以上所說屬實,學生買書自修也可以取得好成績,那麼許多製作多元媒體、互動網站的教育科技工作者豈不是會失業?美國是一個「迷信」科技、鍾情於豐富資源的社會,人們會採用種種理由反對削減資源。美國的教育科技可謂日新月異,由 HyperCard 到 Authorware、Director、Flash,由 Lotus Learning Space 到 Blackboard,令人目不暇給。然而,許多人都抱著這個疑問:在多元媒體、豐富資源之下,到底學習有沒有按照投資比率而進步呢? 二零零二年美國教育部通過「有教無類」政策(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總體來說,這政策的目的是要提供美國教育的質素,其中一些途徑是採用科學方法檢驗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通過考試來建立或者提高標準。誰知這看來目標崇高、方法合理的政策,竟然受到多方的強烈反對。 全國研究協調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響應「有教無類」政策,發表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提議採用科學方法驗証種種教育措施、教育科技的有效性,但NRC竟然被千夫所指。二零零三年筆者參加美國教育研究者協會(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er Association)的周年大會,在一個討論NRC報告的會議中,很多大學教授將NRC痛罵得有如狗血淋頭,說所謂科學方法是非常狹窄,無非是扼殺創意的手段,會場的氣氛充滿敵意,坦白說,當時我十分不滿那些充滿「戰鬥格」的教授。最後NRC的代表上台發言,他先戴上頭盔,之後才敢開口,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穿避彈衣。 幸好,這篇文章在美國海外用中文發表,不然,我要練好金鐘罩、鐵布衫、十三太保橫練,還要配備自衛手槍,在汽車安裝防彈玻璃。 2004.9.26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