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字足夠嗎?

余創豪

 

年前一位台灣朋友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在台灣一所師範學院任職教授,最近與她聚舊,她說自己承受很大工作壓力,除了每個學期要教五門課之外,還要發表一萬字的研究論文。我幾乎不相信自己所聽,每個學期一萬字!真的如此嚴格嗎?

從前高等學府卻走向另一個極端,教授能否保住職位,與發表研究論文沒有關係,美國如是,香港亦然。例如歷史學家黃仁宇著作等身,可是在晚年時被紐普玆大學解僱,但他很多同事任教多年,連一隻字也未曾發表過,卻安然無恙。李天命教授任職香港中文大學時,不諱言自己不喜歡所謂「研究工作」,他認為研究工作大多數是自欺欺人的學術遊戲,碎屑繁瑣、曖昧空洞。

近年來,很多大學趨向另一極端,為了爭取國際地位,於是大學要求教授從事研究、發表論文,這本來是無可厚非,但是好像某台灣學府般設下字數要求,就未免令人啼笑皆非。大學教授還是中學生嗎?他們自己不能因應內容而決定寫多少字嗎?

英國牛津學派哲學大師約翰奧斯汀(John Austin),一生中只是發表過十三篇文章,另外兩部小書,是後人將他演講稿輯錄而成。美國數學家約翰奈斯(John Nash)的博士論文只有二十六頁,一生中亦只是發表了十幾篇文章,但其成就足以令他榮獲諾貝爾經濟獎。如果以每學期一萬字的標準去衡量,奧斯汀與奈斯早已飯碗不保,更遑論成為大師。

最近讀了一篇屬於經典級的文章,作者是越南裔美籍心理測量學者 Huynh Huynh,全長只有三頁紙,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當然,Huynh Huynh亦有篇幅較長的文章。好文章是應長則長、應短則短。

有人說:立下字數準則,是為了防止有人馬虎了事,寫了幾篇短文就交差。其實,即使有了字數準則,馬虎者仍然可以左抄右抄,塞夠一萬字就過關。

文學家錢鍾書說:我們是前人的「長輩」,因為我們讀前人累積的書,而後人更要讀這一代人著的書,如此者包袱一代比一代沉重。尤其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去蕪存菁是十分費時的事情,不想寫文章的人,應該乾脆不要求他們寫,這樣可以減少今人、後人的痛苦。

還有,在許多研究工作中,最耗時者不是寫作過程,而是構思理論、設計實驗、搜集資料,例如一個人類學家可能要花上幾年時間,與土著一起生活,學習當地語言、了解當地文化,如是者他在短期內可能擠不出幾千字;又如一個心理測量學家,也要花很長時間去鑽研數學理論、編寫電腦程式、把數據分析再分析。有了字數壓力,又有幾多人願意作這種長線投資呢?

再扯遠一點,大學的地位應否側重在研究工作呢?人們常自豪地指出:香港某大學在世界排名第幾、在亞洲排名第幾,但是,白紙黑字的論文,又能否轉化為對科技、商業、社會、文化的實質貢獻呢?

2002.11.24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