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
最近香港流行「英雄電影」,自己一連看了幾齣,曾有位同學對我說:「你
不似是那些看潮流片的人。」他這樣說,是因為他覺得書生只應專注在「高級文
化」裡,不應浪費時間在「塵俗」之中。
讀書人若不精誠專一,便有學問浸淫不足之弊,但若只顧在自己的象牙塔
中,便有「四體不動,五穀不分」之害。
俗語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讀書人也有百樣百種,要做哪一
種,在乎自己是讀什麼書。
有一種是完完全全不問世事的學問,例如「宋詩研究」、「秦兵馬俑考古」、
「西夏文翻譯」、「董西廂與王西廂之比較」、「存有與存在之區分」……等等
古代或抽象的東西。這些主要是文獻或概念研究,學者單在紙堆上已夠耗盡一生
了,又那有時間去過問其他事。有些科學家亦然,實驗室已是他們整個天地,一
位曾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做研究的科學工作者,說那大學的人不休不眠,簡直是「人
精」。
有一種學者則不然,他們要在理論與環境之間跑來跑去,例如我有幾位搞
心理學的朋友,間中會看一些黃色電影、書報,讓自己知道一般人的性觀念(我
也有從事這種心理學研究),另一位讀社會學的朋友,從前常去香港的貧民區觀
察。一些神學家亦抱這種態度,如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他大力主張神學不應是閉門造車,而是尋求現世與聖經的相互關連。在哲理中則
有實用主義,美國實用主義大師杜威(John Dewey)認為:「所有被
稱為學問的東西,不論是數學、歷史、地理、或者是自然科學的一門,一定是由
物質世界推演出來的,而這物質世界是離不開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
同樣道理,其實看英雄片不單是娛樂,也可以由分析其受歡迎的原因,而
知道社會上普遍大眾的「英雄」觀念。
很不幸,我曾聽過以上兩種讀書人互相攻擊,而我也壹度心中甚為躊躇,
不知自己應走哪一條路才對。
兩類人中,我都見過一些失敗的例子,我碰過一些人過份埋首書中,結果
由過度自信而變成過度剛愎自用,有些人則走出書堆,但步向社會後,在挫敗中
看淡一切而變成虛無主義者,又或者是發現現實與自己讀書的那一套有太大差距
時,竟然捨前者而取後者,成為物質主義者。
其實,要強行選擇走哪條路,和懼怕步上失敗者的後塵,都是自尋煩惱。
「聖經傳道書」說:「萬事有時。」我相信:人在不同時候、階段,便做不同的
人。當我在書房中練好「武功」後,便是闖蕩江湖的時候,但打了一段日子,終
歸會碰上招式窮盡而不敵的時候,那麼我便要再入書房潛心苦練了,練成後又再
重出武林。
那些自命不凡的「高手」,技藝只能勝木人樁,與木人對打來作為嗜好,
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又怎能將世人都看為木人?而那些看淡人生或死抱著一些
「老招式」者,都是忘記了不敵便應回頭修練。每一本武俠小說也這樣說,為什
麼在真實人生中很多人都辦做不到?
(原載於澳門日報 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