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示與默會

余創豪


看歐洲哲學家博藍尼 (Michael Polanyi) 的著作,突然觸發起我對文學的一點 聯想。博藍尼說,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明示知識,一種是默會知識 (tacit dimension)。

前者是通過文字、符號而得的知識,它講求客觀性與累積性,例如澳門歷史,我 們是看歷史書才知道,而記載歷史的文字是力求客觀、力求描述性,只為將過去 的歷史真相再現。而這些歷史能夠成書,是有史學家貫穿了、綜合了以往的考古 發現和歷史文獻。不久將來,會有人再考訂、研究這本書是否翔實,會再將新的 資料,如馬俊賢辭職、孟智豪擬建机場……等加上去。

默會知識卻不是藉著文字、語言、符號而獲得,如一隻老鼠走入迷宮,牠要打轉 幾次才會成功,老鼠認路,全靠「默會」。人呢?人可能比老鼠快一點走出迷宮 --如果那人在迷宮中留下記號的話。實驗証明:若不留記號,人在迷宮之認路能 力與老鼠差不多。一個成年人,其「默會」力其實與小孩子、動物相去不遠,而 人越長大,文字、符號、概念越用得多,其默會力可能比小孩、動物還低。 天才,就是在成年之時仍能運用孩提時代的默會力於其經驗之中。

說了一大堆,到底我想出這與文學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文學的默會性,要比 明示性大很多。

你會問:文學不也是通過文字嗎?但,文學之美不在文字本身,而詞華亦非首要 有些作者的字很醜 (例如本人),有些則修辭普通。其次,文學非但不是客觀 狂,反之,他要求作者的主觀投入,即是「有我」!沒有作者的情感注入,這作 品便不成文學。而文學亦不必是累積性的,文學家黃國彬曾說:有些人讀了整個 文學史的散文,卻寫不出好文章!詩人陳德錦也說:看詩多未必寫詩好!

反之,文學是默會性的,我認為:要能成為好作者,是要摒棄社會約定俗成的思 想框框,以最原始的默會力去處理生活體驗。做一個好讀者亦然,正如克羅齊所 說:美,是直覺的、感受的,當你運用了太多主義去分析一篇作品,美感便可能 會大打折扣了!

(原載於澳門日報 一九八六)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