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報導

余創豪

從前我修讀傳播理論時,老師強調絕對客觀報導幾乎沒有可能,但是傳播媒介工作者應該盡量提及事情的兩面,然後由讀者自己去判斷取捨。

這種「平衡報導」方法,似乎現在十分普遍。例如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有一名黑人突然狂性大發、在公寓和餐廳先後亂槍掃射,造成兩死三重傷。香港一份報章不但報導這樁新聞,而且還分析美國的種族問題,標題是:「種族藩籬深,黑人氣難平」。內容指出無論在教育、就業、房屋等各方面,黑人都常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看了後一段消息,我覺得槍手情有可原,他只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在「氣憤難平」下才胡亂開槍殺人。

這份報章又曾經報導一名日本家庭主婦謀殺鄰居兒童,因為她妒忌鄰居兒童考入名校而慚愧自己孩子名落孫山。該報同時指出:日本男性經常工作至深夜,造成家庭主婦情緒低落,而且日本家庭以孩子進入名校為榮,構成家庭壓力。

同樣,這報導令我對兇手寄予無限同情,這不是她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的錯誤。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克林頓總統醜聞爆發的時候,一些美國傳播媒介在報導萊溫斯基事件時,同時介紹美國開國元勳湯姆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歷史,傑佛遜曾經與女黑奴發生性關係,而且誕下私生子,但是無論如何,傑佛遜仍然是偉大領袖云云。

以上那篇報導令我重新理解克林頓,既然開國功臣也有婚外情而無損其歷史地位,人們又何必苦苦抓著克林頓的小小瑕疵呢?

【今日美國】是大報,當然也是平衡報導法的追隨者。當【今日美國】報導北約轟炸在南斯拉夫的中國大使館時,旁邊另一段消息是關於中國間諜偷取美國的核子機密。

這平衡報導展視出中美關係的錯綜複雜,難道美國的轟炸是「保國義舉」?

在二零零一年布殊總統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國,上述那份香港報章刊登這段消息:「布殊總統宣稱支持巴人建國。」但在同一報道補充:「布殊自上台以來,一直偏袒以色列、壓逼巴勒斯坦人。」

前蘇聯曾經支持阿拉伯對抗以色列,可是蘇聯解體後,就任由阿拉伯自生自滅,令巴解徹底消滅以色列的使命落空。其實這是俄羅斯有幸,不然現在的報紙標題會是:「俄羅斯一直偏袒阿拉伯、壓迫以色列。」無論如何,以上報導總算平衡公允,在克林頓主政時,他積極推動以巴和解,布殊卻抽離中東事務,表面看來,布殊放下克林頓時代的干預主義,那位編輯提醒我:其實不積極介入,就是偏袒、壓逼。

於同年年底美國派出特使津尼嘗試調停以巴衝突,但是以色列受哈馬斯組織連環炸彈襲擊,造成至少二十四人死亡、超過二百人受傷。那報章在報導炸彈襲擊案之同時,指出美國只是「假意斡旋」:「美國根本不想介入以巴衝突,津尼此行的重點,說穿了只是向阿拉伯世界擺出友善姿態的公關技倆。在布殊政府有意繼續袒護下,以方的鎮壓勢將變本加厲 。」

原來哈馬斯早就知道美國之和談只是假意,所以索性以武力把這不知所謂之和談終止,以色列人真是死有餘辜!

現在我沒有從事傳播媒介工作,但我認為這種平衡報導法對於寫作很有幫助,於是我打開報章,找一些「片面報導」的例子,然後自己練習「平衡報導」, 以下是一些作品:

  • 片面:去年十萬吸煙者死於肺癌。

  • 平衡:美國香煙公司去年捐出三億美元給慈善機關,並且製造四萬個就業機會。  

  • 片面:社區十間中學聯合抗議在附近興建賭場。

  • 平衡:去年由賭場帶起的旅遊業,為本市帶來三十億收入。  

  • 片面:美國最高法院承認婦女有墮胎權利,示威者集合在法院外抗議。

  • 平衡:聯合國指出未來二十年世界人口可能增至七十五億。  

  • 片面:美國一名大學職員毆打太太。

  • 平衡:美國大學薪水低於一般公司水平,大學教職員士氣低落。  

這些報導沒有加入作者的主觀評論,也沒有間接引導讀者接受任何意見, 真是符合專業精神!

初稿寫於二零零零年三月
改寫於二零零二年一月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