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心理學

  • 余創豪


我的美國朋友大衛正在修讀中國語文,有一次他拿著一首詩歌,一臉茫然地向我訴苦:「我明白這首詩每一個字的意思,可是仍然無法理解整首詩歌。」

大衛的中文字體十分工整,我拿起詩歌來讀:「花落深秋蒼梧枝,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入長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看來這是顧況詩的另一個版本,顧況原詩是:「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我向大衛解釋:「中國唐朝時上陽宮建於東都洛陽,民間女子被送入深宮之後,一生都好像坐牢一樣,有些宮女只有把自己的痛苦寫在樹葉上,然後放在河中,希望詩歌隨著流水飄到外面。可是流水卻不能進入皇帝的宮殿,那真是極之絕望。」

大衛仍然鎖著眉頭說:「為什麼我無法看出你剛才所說的意思呢?」

我把詩歌再唸一遍,終於明白大衛的困難在那裡,詩歌用了兩個倒裝句子,「花落深秋蒼梧枝」的意思是:「深秋時蒼梧樹枝頭花落下來」,可能大衛以為是「花落在秋天的蒼梧枝上面」,「帝城不入長流水」的意思是:「長流水入不了帝城」、或者「流水長久都不入帝城」,可能大衛誤會是「皇帝的宮殿不能進入流水」。於是我向大衛解釋:研讀中國詩歌,不能採用英文文法裡面的「主體、動詞、客體」結構。

大衛恍然大悟,多謝過後便離開。

我想:這種中文修辭方法,破壞了句子的邏輯結構,可是詩歌讀起來卻充滿美感,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也許,心理學中的全局﹙Gestalt﹚心理學派,可以被應用來解釋這現象。全局心理學主張:當人面對一些事物、一個情況時,他不是把個別事物逐件拆開來觀看,相反,他是看見一個整體,而當個別東西無法構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時,人有能力把個別東西在思維裡面重新組合,直至把難題解決。一個懂中文者閱讀一首詩歌時,不是逐字去理解,而是嘗試去參透全首詩的意義和意境,所以,即使部份字句有不合理的次序、組織,讀者還是可以很快把它們重新排列。

幾天之後,大衛興奮地對我說:「我用倒裝法閱讀一些從前自己不明白的中國詩詞,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例如李清照的『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其實是西風捲簾,黃花比人瘦。」我聽後為之氣結。

1999.6.13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