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的學問
余創豪從前我修讀大眾傳播理論時,有些科目內容是關於怎樣去寫報紙標題。那時候我認為這題目十分無聊,所以沒有很用心去學習。後來,自己見過很多混淆是非的報紙標題,便漸漸覺得原來撰寫標題是一門學問。誤導讀者的標題之例子,可謂俯拾即是。
比較時間久遠的例子,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林白的言論。在二十年代,
美國飛行員林白曾經駕駛飛機,橫渡大西洋,因而成為萬眾矚目的人物。在大戰前夕,林白遠赴德國參觀其空軍和飛機製造廠,他指出德國的空軍實力,遠超其它歐洲國家和美國的。當德國併吞奧地利時,林白主張美國不要干預,免至無謂犧牲。林白只是指出德國軍力強大這事實,可是一些美國報紙卻大字標題,報導林白是「納粹走狗」。有一次,林白指出有三批人,意圖把美國捲入歐洲戰爭,一是羅斯福政府,二是英國人,三是猶太人。這言論激起一些主戰者的反感,有一份報紙的標題是:「林白攻擊猶太人」。姑勿論林白對於美國應否參戰的看法是不是正確,那些報紙標題未免是斷章取義,反對戰爭,並不等同反對猶太人,更不是等於支持納粹政權。
現代的例子,是關於美國國會就萊溫斯基性醜聞,彈劾克林頓總統一案。在彈劾案鬧得滿天風雨時,一份銷路極廣的美國報章刊出這標題:「克林頓向萊溫斯基道歉」。大多數美國民眾支持克林頓,為他多方辯護,這消息更加為克林頓提供一個開脫罪名的理由:既然克林頓已經向當事人賠罪,那麼共和黨為何不放過他呢?可是,當我細心閱讀新聞內容時,卻發現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原來克林頓的律師代表克林頓說:「為了國會的彈劾而引致萊溫斯基種種不便,克林頓表示歉意。」其實,克林頓並沒有為自己對萊溫斯基的行為抱歉,他只是把責任推卸於國會身上。克林頓素來以「一詞多義」見稱,也許在「克林頓字典」裡面,「道歉」這詞語有幾個解釋。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一九九九年英國遊客在烏干達被盧旺達胡圖族人殺害的事件。一份香港大報的報導標題竟是:「英遊客命喪祖國軍售政策」。胡圖族人殺害英國遊客的理由之一,是因為烏干達支持與胡圖族敵對的圖西族,而英國不但與烏干達友好,更加是烏干達的前宗主國。但是英國一邊財政上支援烏干達,同時又涉嫌向胡圖族出售軍火,於是那報章說英國遊客喪生於祖國的軍火銷售政策。在這裡我不想討論英國外交政策的是非對錯,可是,那標題不說「英國遊客命喪胡圖族民兵」,卻把責任推在英國政府身上,未免有點奇怪。縱使胡圖族人不使用英製武器,他們也可以採用其他槍械,國家政策不應該被當為罪魁禍首。打個比方說,我反對日本政府掩飾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可是,難道我隨便殺害幾個無辜的日本平民,報紙便可以刊登「日本遊客命喪祖國教育政策」嗎?如果再往上推,報章標題甚至可以說:「日本遊客命喪於美國政策」。如果十九世紀時美國培里將軍沒有以戰艦破除日本的鎖國政策,後來的明治維新、軍國主義、南京大屠殺也不會發生。
不過,最經典的標題,要算是香港某報對二零零二年峇里島恐怖大爆炸的報導,該報有幾段相關消息,其中一段的標題是:「峇里襲擊,罪在布殊」什麼?難道布殊是峇里襲擊的幕後策劃人?細讀內文,才知道原來該報導引述《衛報》,批評布殊「埋首準備攻打伊拉克而忽視反恐,令蓋達有機可乘。」另一段報導的標題是「美攻伊惹怒全球回教徒」,內容是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的警告:「恐怖活動頻生,是因為美國恫嚇進攻伊拉克,激起了世界各地回教徒的憤怒。現時回教徒對西方的仇恨程度,比九一一剛發生時尤甚。他指出,這是因為布殊沒有好好的對正恐怖活動的成因下藥,『反而做出愈來愈多激怒民眾的事』。而峇里的爆炸襲擊,正是『為復仇、報復而策劃的』。」原來布殊犯了疏忽罪,還有激怒他人罪。若某恐怖組織突擊香港,不知該報會否如此大字標題:「香港襲擊,罪在董建華」,因他將注意力放在經濟,忽略治安;或者是「葉太基本法廿三條言論惹怒全香港人」,令有人為報復而策劃攻擊。
現代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電視、電台、電子郵件、網頁、報紙、
雜誌,都向人輸出千萬個訊息,即使一個人可以一目十行,也不可能仔細檢閱每一個消息。只是瀏覽標題、撮要,絕對無可厚非。這樣,負責撰寫標題的編輯,應該儘量客觀公正,而不是用自己的判斷去引導讀者。可是,鑑於世上有不少類似以上的標題,現在我不得不細心閱讀內容。
一九九九年三月,改寫於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