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文豪蒙泰紐(Montaigne)的文章,深受法國皇帝賞識,有一次一位內廷供奉對蒙泰紐說:「皇帝陛下曾經讀過你的著作,他很想認識你這個人。」蒙泰紐一臉自信地回答:「若皇帝陛下已經認識了我的文章,他就已經認識我的人了!」我卻沒有蒙泰紐的自信心,一位讀者也曾經對我說:「讀你的文章,就很想認識你的人。」我自嘲:「如果你認識我這個人,也許就不想讀我的文章。」文學評論家李辰冬認為人格與風格、人品與作品是一致,可是在現實中卻往往不是如此。 作家洪智惠的筆名是歐陽子,她強調洪智惠是洪智惠,歐陽子是歐陽子,兩個人未必完全一致。林清玄一生致力於撰寫追求人生修養的佛門文學,但是後來因為婚外情而被讀者杯葛,香港作家伊莎貝認為讀者未免太苛求,書中的作者只是一個形象,形象和真人未必完全一樣。 年少時,我十分沈醉於美國小說家海明威﹙Hemingway﹚的作品,後來看了他的傳記,卻發現真實世界的海明威跟小說世界的海明威很不一樣。 海明威寫過一些戰爭小說,例如《戰地春夢》、《戰地鐘聲》,前者是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者則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兩本書都淋漓盡致地描劃了軍人的英雄氣概,但是,真實的海明威,卻是一個招搖撞騙的冒牌軍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海明威不夠資格參加美軍,於是他加入紅十字會,在意大利戰場上駕駛救護車。大戰結束後,海明威回到美國時竟對人自吹自擂是正規軍人,並且得到意大利國王親自頒授勳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海明威以記者身份隨著美軍抵達法國,海明威卻對人吹噓自己殺死很多德軍,還有份解放巴黎,他並且以陸軍上校的形像出現,領導一支法國地下反抗軍,更加離譜的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貯藏了大量軍火。美國軍方控告他冒充軍官,海明威為自己辯護:「在英國任何一個船長都可以稱自己為 Captain,在美國肯德基(Kentucky)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上校。」 海明威擁有一艘漁船,英文的「船長」與「海軍上校」同是 Captain 這個字。在美國肯德基州,「陸軍上校」(Colonel)這個字可以解作「紳士」之類的榮銜,例如快餐連鎖店「肯德基家鄉雞」的創辦人是山打氏上校(Colonel Sanders),雖然山打氏曾經參加軍隊,他只是一個小兵,不是陸軍上校,在一九三五年肯德基州長頒贈Colonel 這榮銜給山打氏,只因為他的餐廳十分成功,而不是由於他有什麼彪炳戰績。海明威所言分明是狡辯,在戰場上當一個人自稱上校,人家自然以為他是軍人。不過,海明威畢竟是名作家,為他辯護者當然大有人在,結果海明威不但洗脫了罪名,還得到美國軍方頒授一個英勇獎! 已故台灣作家王尚義在【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中指出:海明威參加過兩次大戰,戰爭的殘酷令他理想與價值觀破滅,因此他在其小說中表達出虛無感與失落感,從以上資料顯示,真相並不是那一回事,海明威十分認同戰爭帶來的英雄形像哩! 除了戰爭小說外,海明威也在其它作品中表現出蓋世的男兒氣概,最顯著的例子是其晚年代表作【老人與海】,這短篇小說講述一個老叟出海打魚,可是他受到鯊魚襲擊,雖然他奮力與鯊魚搏鬥,可是最後鯊魚吃光了他的漁獲,他只有拖著一排魚骨回岸。海明威強調小說的主題是:「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打敗。」(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老叟明知自己無望,卻仍然繼續與魚對抗到底,這真是舉世無匹的勇氣! 可是,現實中的海明威卻不是那般百折不撓,海明威一直無法克服酗酒的習慣,加上其它摧殘自己的生活方式,造成他的健康狀況極之惡劣,晚年他患上抑鬱症而久醫不癒,最後一生鼓吹英雄主義的海明威,竟然吞槍自殺。 作者在作品中和在現實中的差距,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學題目,一個比較普遍的理論是「心理補償說」,例如海明威在現實中沒有機會當兵,於是用戰爭小說來抒發願望,他在現實中生活頹唐,於是利用英雄小說來開解鬱結。 另一個更加可怕的理論是「角色混淆說」,一些自信心極強者往往分不開小說與現實,海明威可能不是有意去冒充軍人,而是他以為自已是軍人!如果他只為了虛名,他可以招搖撞騙一番後便溜之大吉,他沒有必要在住處收藏軍火,看來他真的預備去跟德軍大幹一番。 「角色混淆」的現像不但發生在小說家身上,也見於演員身上,例如美國前總統朗奴里根曾經是電影明星,他扮演過不少英雄角色,包括軍人。里根就職後積極發展「星戰計劃」,所謂「星戰計劃」,是一個利用人造衛星來探測和截擊飛彈的防禦系統,接近里根的人指出:星戰計劃還處於研究階段時,里根的態度卻好像美國真有這種星戰系統。在一齣電影中,里根曾扮演一軍官,掌握了一種無堅不摧的武器,也許里根將自己代入了電影角色中。 行文至此,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於是我問太太:「你讀過我的文章,也跟我一起生活,你認為文章的我跟真實的我是否有很大分別呢?」太太怪笑一聲,說:「自古文人多謊話,所謂真亦假時假亦真。」 2000.6.20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