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 + 裁 = 才

余創豪


余光中是我佩服的文學家之一,這不是因為他與我同姓,而是由於他對寫作有深度的分析。

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一文中,他指出學問高的作者,會有令文章情與理失衡的危機:「學者所長往往正是所短,因為博極群籍之餘,每一下筆,那些名句常會不招自來,如果才氣不足以驅遣學問,就會被其所困,只能湊出一篇穩當而平庸之作。所以愈是學富,就必須才高,始能舉重若輕。」讀這番話時,我不禁拍案叫絕。

年少時,讀過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裡對【史記】的評價:「史記體本質蒼,司馬(遷)才大,故運之以輕靈。」當時我並不明白,現在才豁然開朗。歷史資料如此浩瀚繁富,如果沒有才大如司馬遷者去剪裁佈局,【史記】又怎會有可讀性?好一個「舉重若輕」!好一個「運之以輕靈」!

在中國古字中,「才」跟「材」、「裁」相通。「材」是材料,「裁」則是裁度、裁決。一個有才之士,不但要有資源材料為根據,還要有判斷捨取的「裁力」。

林語堂指出:「生活就是藝術。」既然文字藝術需要才氣來駕馭,那麼生活藝術不也是需要才氣嗎?有些人的生活特色是忙、忙、忙,卻永遠左支右絀,不是這個會議遲到,就是那份文件過期呈交,這種情況在一些「大人物」身上尤其嚴重。如果他們的生活是一篇文章,那就是一篇資料豐富,卻是結構鬆散、堆砌造作、狗屁不通的敗筆之作。現代社會材料充盈,可惜才高而能舉重若輕者又有幾人?

前美國總統朗奴列根,是一個看似無才卻具大才者,他的政績的確不俗,列根自詡:「對一個每天只工作四小時的人而言,這(政績)已相當不錯。」前國務卿舒爾茲曾這樣讚歎列根:「一個知得那麼少的人,竟然可以完成了那麼多事。」舒爾茲的評語也算中肯,列根不是一個讀書人、理論家。嚴格來說,列根也不是上上之才,因為他只有「裁」而無「材」。

若自己能「裁」、「材」俱到,對藝術、對生活,都可以「運之以輕靈」,那就快哉快哉矣!

2000.1.15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