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日前破格錄取在會後取得優異成績的十四歲女神童何凱琳,一時在城中傳為佳話,但不旋踵浸會大學亦將九歲神童沈詩鈞收歸旗下。「香港最年輕大學生」的美譽,在幾天之內就易了手。就筆者的印象而言,最近傳播媒介似乎將焦點由何凱琳身上轉移到沈詩鈞。 其實,對於何凱琳來說,這未嘗不是好事,減少了傳媒奪目耀眼的射燈,她便更加能夠集中精神讀書。是不是最年輕大學生又有甚麼打緊呢?最重要是將來學有所成。華裔美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抗戰之前,是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之一,抗戰軍興,黃仁宇開展了漫長的軍旅生涯,和平之後黃仁宇留學美國,卻反而成為了全系年紀最大的大學生,在四十多歲才拿到博士學位,但無論如何,人們讚嘆黃仁宇的史學成就,而不是他什麼時候拿到學位。不瞞你說,筆者在讀大學和研究院時亦算是超齡學生。 自古以來,星月爭輝是司空見慣之事。一九五七年七月,美國飛行員約翰格連(John Glenn)刷新了噴射機的飛行速度紀錄,由加洲飛到紐約,他只需要三小時二十三分鐘,這項飛行計劃名為「子彈行動」,意思是好像超人一樣,飛行速度比子彈還要快。格連享受了幾個月的盛名,可是,同年十月,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旅伴號」(Sputnik),這不但震驚了美國,更加震驚了全世界,格連的鋒芒就此被旅伴號掩蓋。 還有,年輕的讀者可能不知道 Gopher 是什麼玩意,但當然知道互聯網瀏覽器,最早的瀏覽器 Mosaic在一九九三年面世,在早一點的時候,亦即是一九九一年底,明尼蘇達州大學發展出一套名為 Gopher 的系統,通過電腦網路分享文件,意念跟後來的互聯網瀏覽器幾乎完全一樣,不過,Gopher 只能夠傳達文字,而不能傳送多元媒體,但對於當時的電腦使用者來說, Gopher 已經是劃時代的新發明,於是乎,在短短一年之間全美遍佈了 Gopher 系統,而且,微軟公司在設計審核電腦工程師的考試時,將 Gopher 列入課程中。但幾乎同一時間,伊利諾大學全國超級電腦應用中心卻研製互聯網瀏覽器,瀏覽器出現在市場之後,Gopher便被籠罩在崛起巨人的陰影底下,以後的歷史不用贅述,讀者都應該知道。 這只是一篇結構鬆散、隨想隨寫的散文,筆者沒有意思要將何凱琳比對格連和 Gopher,預測她以後會如何。我祇是順手拈來幾個星月爭輝的例子,發出幾聲對於浮生變幻的感嘆。 以上的變化例子發生在幾天、幾個月、幾年之內,猶記得二十年前筆者在澳門東亞大學讀書時,我所敬重的社會學老師傅教授曾經對我說:「有時候整個局勢會在幾個小時之內完全不同,你必須有這個心理準備去面對社會、面對世界。」這短短幾句恍如暮鼓晨鐘的話,對我的益處,卻遠遠超過了整個學期的社會學課程。
2007.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