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和21日,北半球的居民可以見到日環食; 2012年6月5日,金星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這天文現像要到2117年才會再次發生,因此人們稱之為「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的盛事」。你會以為我想介紹自己的天文攝影嗎?不是,在那幾天我沒有做什麼特殊的事情。
在洛杉磯和鳳凰城的攝影和天文俱樂部都有特別為這些天文現像舉辦的「現場」活動,但我沒有參加這些活動。日環食與金星凌日跟月食不同,我們可以直接賞月,但不能用肉眼看太陽,否則我們會眼盲。我們必須使用一些間接的觀測儀器,最便宜和最簡單的方法之一,是看針孔相機(pinhole camera)的投影。但我認為, 現場觀察和看電視、網站上的照片,或者沒有很大區別,因為兩者都是間接觀測。因此,我只是呆在家裡,在電視和互聯網上觀賞圖片。我想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的偏好,我很佩服那些做了現場觀測的人,我的一位攝影師朋友拍下一些美麗的日食照片,她在夕陽時份拍照,那時候太陽的光線不是太亮,所以她能夠做到直接觀察。
「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的定義是什麼呢?這是科學哲學的一個大問題。最近我讀到一篇關於科學觀測的評論,作者是哲學家莫特林(Mosterín),他寫道:「如今天文台的望遠鏡沒有供天文學家直接觀測的「眼件」(eye-pieces)。相反,……天文學家是在一個獨立的房間看電腦屏幕。」他所說的「眼件」是望遠鏡的光學零件,這類似相機的取景器(view finder)。現在天文學家都不在「現場」,天文望遠鏡所拍攝的圖像會傳輸到電腦屏幕上,說實話,今天許多天文學家不是在望遠鏡隔壁的房間,他們可能位於另一個國家!
我不知道為什麼莫特林稱使用「眼件」為「直接觀察」,事實上,兩者都是通過技術介導的圖像,既然如此,為什麼通過光學儀器看到的是「直接」,但通過電腦屏幕上看到的是「間接」呢?其實,在一個大電腦液晶屏上以雙目分析天文圖像,比只用一隻眼睛看小眼件更容易,更清晰。
當我和內子去劇院而座位離舞台太遠時,有時我會使用望遠鏡或用長焦鏡頭相機,內子說:「用望遠鏡觀看表演,和在電視上觀看節目有什麼差別呢?」我的答覆是:「電視上的視頻是穩定的,但現場表演是充滿動態的,在望遠鏡或照相機上面的影像搖晃不定,因為我沒有三腳架。」
在某種意義上,莫特林所說是可以理解的。從心理學中,我們了解到人類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的身體是自我的延伸,當身體接近「現場」時,我們覺得自己正在做直接觀察。讓我們回到觀測日食和金星凌日的例子,電視和網站上的影像當然比針孔相機的投影更清晰,但是,因為身體接近「現場」而造成一種「直接感」,我們便相信後者的質量優於前者。同樣的道理,當天文學家矗立在光學望遠鏡前,並且把他的眼睛緊貼在眼件上,我們很自然地稱這種「緊密接觸」為「直接觀察」。
一方面,今天的科技可以把很多東西拉近,我們可以通過瀏覽互聯網,看DVD和電視,在世界各地「旅行」,有時直接和間接的觀察沒有巨大分別,有時後者甚至優於前者。但另一方面,有時候看照片和看真實的東西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很多人都想親身參觀大峽谷和黃石國家公園,而不只是看紀錄片。倘若只觀看視頻或照片,你受限於攝影師提供的角度,但在現場你可以深入山谷,享受360度全景。
吾生有涯,我必須認真區分什麼是可以間接觀察,什麼是值得現場欣賞。但有時候我必須放下自我,放下「緊密接觸就是直接觀察」的錯覺。
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