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尼采

余創豪

尼采(F. W. Nietzsche)在『悲劇之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中指出在世界的 心中存在著一種矛盾,這是苦與樂的相互衝擊和相互完成。尼采說人世間最好的 東西,都要通過痛苦犧牲而獲得。

這種哲學並無獨特之處,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與耶穌的『十字架之 路』都是同樣道理。可是,尼采卻『有自不在,搵苦來辛』,他反對西方當時的 理性秩序,鼓吹『酒神』型的情緒,他棄絕一切哲學、宗教和文化,視之為謊言 和無能者之避護所,後來他在一八九九年精神失常。

希臘文學家伊非比亞在『木馬屠城記之他津城婦女』中,寫希臘軍以木馬計 攻下他津城後,城中所有女人都變成了戰俘,她們沒有尼采般浪漫化自己的噩 運,只埋怨天命無常,質問受苦無價。

一位在香港考不上大學的女孩,受盡艱辛而終歸來美留學,成為全美十大傑 出學生之一。但當『突破』雜誌訪問她時,她並沒標榜那些八股的受苦折學,反 而說若她可選擇一條平坦容易的路,她會行之可也。

尼采之受苦,到底換來了什麼人生最價值?其思想後來被納粹希魔利用, 導致生靈塗炭。敢問他一句,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真要自討苦吃而得到嗎?若可 坐火車上廣州,難道要行路上廣州嗎?我實在沒有尼采的浪漫,但我也不接受 他津城婦女那怨天尤人的態度,我最欣賞那位女學生既接受磨練而又直率不矯的 精神。

我無法逃避飄泊的命運,我可以咬著牙根迎上前去,但說實在的,我是多麼 渴望可以留在港澳求學,妹妹的笑臉常魂牽夢迴,好友來鴻隻字千金,我也是多 麼厭倦過著曾靠勞力、血汗的謀生生涯,真希望若干時日,我可以在兩餐無憂中 舞文弄墨,遊樂於書山學海。

(原載於澳門日報1990.6.5)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