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選擇如何去死

余創豪


今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談論死亡,對中國人來說這話題是一個禁忌,如果你不想讀下去,我完全明白。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蒙田(Montaigne)對死亡的態度跟中華文化剛剛相反,在一篇題目為〈學習哲學思考就是學習怎麼死〉的文章中,他說:「在每一個時刻死亡都懸掛在我們的脖子上……要超越死亡對我們生命的剝奪,我們便要除去對死亡的陌生感」。他還寫道:「人學會了怎樣去死,才不會成為奴隸。」

在冷戰期間,亞利桑那州圖森市(Tucson)有十八個大力神二型(Titan II)洲際彈道導彈基地,有一次我和朋友參觀一個已經停用的導彈基地,當天的導遊是導彈基地的前指揮官,一名遊客問她:「導彈發射之後,跟著會有什麼計劃?」她回答:「地下碉堡裡面有足夠我們一個月享用的食物,但是,一個月後又怎樣呢?那時我決定,如果發生核戰,我會去到地面觀看蘑菇雲,享受人生最後一次的壯觀表演。」中國俗語有云:「好死不如賴活。」但她卻作出相反的選擇。如果我是她,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作為軍人,她已經履行了職務,隱藏在黑暗的地下室多一個月又有什麼意思呢?一生中我有幾多次機緣可以近距離觀看核爆呢?何不放棄一個月的生命,去享受這燦爛眩目的一剎那?

也許,大多數人會以一個月的生命,去換取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機會,但如果要放棄五十到六十年的生命呢?這十字街頭的決定點出現在電影【英雄本色】(Braveheart)的一個場景中,這故事的情節是關於蘇格蘭英雄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領導同胞對抗英國的壓迫。在一次戰爭中,蘇格蘭士兵被裝備精良、人多勢眾的英軍嚇破膽,一些蘇格蘭人說:「我們走罷,這樣我們將會生存。」於是華萊士發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說:「選擇戰鬥,你可能會死,如果逃跑,你會活下去,至少多一段時間,從現在開始到很多年之後,至少你還能活,你會死在床上。但你願意把那些日子跟回到今天的這裡交換嗎?今天是一個機會,一個機會向我們敵人宣告,他們也許能奪走我們的生命,但他們不會奪走我們的自由!」演講結束後,所有蘇格蘭士兵都選擇了戰鬥,但最後他們打輸了。然而,如果他們臨陣退縮,即使再多活五、六十年又怎樣呢?我相信那五、六十年裡面的每一天都是精神折磨。

有些讀者可能會說,這些例子過於極端,那麼現在讓我談談一些與普通人更為相關的例子吧!已故基督教神學家、作家楊牧谷說:「如果我只可以活四年,我將花三年時間學習,然後花一年時間做神的工作。」他真的身體力行,一九九二年他知道自己患了鼻咽癌,但病癒後他的健康狀況並不影響其工作,二零零二年他因工作疲憊而英年早逝,享年五十六歲。有一段時間當他在圖書館進行研究的時候,他的胃很痛,他只是以枱角按著肚子以減輕痛苦,同時繼續工作。在過去我極不贊成他的做法,我想:如果他多一點休息,他可能活得更長久。但今天我卻改變了主意,如果他做少一些工作,他可以延續壽命多久呢?五年?十年?但如果他不能完成心願,那多餘的五至十年又有什麼價值呢?

我們知道怎麼去死,才知道如何去生。正如蒙田說:死亡使我們成為奴隸。因為我們想活得更長壽,我們可能想避免風險,或者停止做很多事情,我們可能只是呆在家中,但求一個安全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就此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許,我們應該面對面地告訴死亡:「你不是最終的結局,你不能真的結束我的生活,你不能威脅我,你也許能奪走我在地上的生命,但不會奪走我的自由!我仍然可以選擇如何過我的生活。

2011.5.30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