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蔣陵寢弄得滿城風雨 自從陳水扁政府在去年底決定關閉兩蔣陵寢之後,兩蔣遺體將會如何處置這問題,弄得滿城風雨。本來當局打算把兩蔣移靈到五指山軍人公墓,後來因為政治問題而作罷。蔣介石與蔣經國從未「入土為安」,蔣介石生前的意願是希望有天可以歸葬中國大陸,故此兩者之遺體分別厝於慈湖、頭寮陵寢。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息勞歸主時,當局採用防腐方法保存屍體,要徹底地做好防腐,便需要將內臟全部挖出來,但當時人們認為這樣對死者十分不敬,結果只是做了表面的防腐工作,專家坦然說:這種方法只能保住屍體三個月。一九八八年蔣經國撒手塵寰,十三年之後,防腐技術已經進步很多,蔣經國遺體可以長久保存。 其實,要將遺體保存多久、要安葬在什麼地方,又有什麼打緊呢?筆者這樣說,絕對沒有半點對兩蔣不敬的意思。許多歷史人物都只是剩下衣冠塚,但人們卻不會因為沒有完整的遺體而減少對逝者的憑弔之情。有些歷史人物甚至乎連衣冠塚也沒有,例如屈原投江自盡,屍骨無存,但太史公司馬遷來到長沙屈原沉淵之處,卻情感濃烈地表示:「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高僧松柏不凋、金剛不壞
明代高僧無瑕法師亦來到九華山修道,一百一十歲時圓寂,眾僧徒將其肉身放置缸中,三年後開缸,肉身依然完好。這情況出現了十幾次,後來人們將金箔貼在這些肉身不壞的高僧身上。導遊說:「這就是金剛不壞之身。」台灣當局採用先進科技也只能保存蔣介石遺體三個月,但得道高僧卻能夠松柏不凋、金剛不壞。我們有機會參觀其中一座金剛不壞之身,但卻發現到這並不是人們傳說中那般栩栩如生,坦白說,若不是導遊交代了背景,我們以為只是一尊普通佛像。 除了九華山,中國山西省綿山亦有類似的奇特現象,由唐代至明代,在那裏亦有十多位得道僧人圓寂後肉體沒有腐爛,不過,與九華山不同的是,綿山寺院的僧徒不是在遺體上鋪上金箔,而是鋪上泥。這些塑像稱為「包骨真身」,分別散佈在綿山的雲峰寺、正果寺、朱砂洞。當然,泥的保護作用比不上金箔,經過歲月侵蝕之後,有些泥土剝落,露出了一部分屍體。在抗戰期間,不知道箇中奧妙的日軍曾經破壞一些包骨真身,當一部分人體暴露出來時,便嚇得日軍魂不附體。 客旅去留何所縈? 但無論是保護嚴密的金剛不壞身,還是容易受到破壞的包骨真身,包在裏面的無非是一個乾枯的軀殼,再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個臭皮囊。由金剛不壞之身,我聯想起【金剛經】的說話:「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我(佛陀)皆令入無餘湼槃而滅度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對佛學一竅不通,只能夠望文生義、道聽途說,以我所知,無餘湼槃是修佛者的最高境界,所謂「無餘」,就是什麼也沒有剩餘下來,超脫一切煩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留下一個其實已經朽壞的金剛身呢?這只是一個好奇者的問題,而不是什麼批評。 唐代詩人元稹篤信佛教,他曾經寫下這些詩句:「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捨彼復就此,去留何所縈?」意思就是:這個軀殼是暫時的屋宅,丟下這個臭皮囊亦不會眷戀牽縈。陳寡言亦有類似詩句:「我本無形暫有形,偶來人世逐營營,輪迴債負今還畢,搔首悠然歸上清。」這和聖經描述人生於世是「客旅」、是「寄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外體毀壞、內心更新 雖然聖經認為人的肉身無非是世上過客,但是一部分猶太教徒卻反對火葬,因為他們相信在末日神會令教徒的肉身復活。由公元一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會亦有一百零二位修道士死後肉身不壞,例如法國修女聖貝娜戴特(Bernadette),在天主教傳統中流傳著不少聖人遺骸、遣物。不過,基督教傳統卻沒有強調肉身在今生或者來世的價值,筆者最喜歡的聖經章節之一,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四章的幾句話:「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與其追求金剛不壞「身」,何不尋覓金剛不壞「心」? 初讀以上這段聖經時,筆者還是少年人,當然不會深刻地體會保羅說什麼。但現在已過了不惑之年,開始感受到「外體毀壞」是什麼意思。無論自己做多少運動,無論攝取多少營養補品,最終之勝利者將會是自然律。或者,先進的防腐技術可以暫時克服了自然律,而超自然的金剛不壞身、包骨真身,都會令人嘖嘖稱奇,不過,在讚嘆之餘,不言不語、不哭不笑的遺體,卻更令人對生命的短暫唏噓不已,甚至乎更令人聯想到物質世界對生命的綑鎖。 小弟不才,所謂作文只不過左抄右襲,最後,我想以一個關於莊子的故事作為總結:莊子在前往楚國途中迷路,他在荒野看見一具骷髏骨頭,便俏皮地敲打骨頭,問他是怎樣死去的,骷髏骨當然沒有回答。夜幕低垂,莊子把骷髏頭當作枕頭,呼呼大睡,在夢中他看見骷髏的主人,那人對他說︰「你問的那些傷心往事,只有活人才會掛在心頭。死後什麼都過去了,沒有一個死人會有興趣回答那些問題。」莊子說︰「我可以請求鬼門關的司命批准你回復人形,重新生長骨肉肌膚,讓你返回故鄉,重新和親朋團聚,你願意嗎?」 骷髏主人眉頭深鎖地回答:「你要我再受罪嗎?」 2008.2.9
Navig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