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督教「不利」的科學

 

關門大吉的基督教刊物

一年多之前,筆者曾經訂閱在美國田納西州出版的【科學與神學消息】,這是一份罕見地優秀的期刊,可惜祇是出版了一陣子便因為經費不足而關門大吉。我十分喜歡這份刊物,因為它不單刊登對基督教有利的科學發現和言論,而且也開放地報導未必對基督教有利、甚至乎是不利的東西,舉例說,它曾經報道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思想,即使喬姆斯基對宗教沒有好感;它又曾經報道在加拿大發現了有三億七千萬年歷史的化石,這則消息的標題是:<新發現化石削弱了反進化論的觀點>;這刊物亦不介意報道,佛羅里達州一位海洋學教授推測耶穌在水面行走,其實是在冰塊上步行。

我曾經對一個關懷社會的基督教團體作出這個建議:不妨在自己刊物中發表對自己不利的調查報告,如是者方能培養出求真精神、塑造出公正客觀的形象,那麼長遠來說就會增加自己的公信力。基於同樣道理,筆者認為【科學與神學消息】是一個十分成功的「護教」陣地,因為它的主旨跟科學對話,而不是「騎劫」科學。

高山海洋生物化石是洪水的証據嗎?

相反,有時候一些基督徒急於削足就履地用科學來証道,結果卻弄巧反拙。例如某個福音團體曾經指出:在一些高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這就是挪亞時代洪水掩沒大地的旁証,筆者聽後不禁暗叫「糟糕」。其實,在中世紀時和宗教改革之後,已經有歐洲基督教人士提出這個說法,問題是:有些化石顯然是鹹水生物的遺骸,可是,挪亞時代四十晝夜的雨水,應該會造成一個淡水環境;中世紀一些修士為了彌補這論據的缺憾,便說挪亞洪水並不是出自雨水,而是海洋氾濫。文藝復興怪傑雷翁那圖達文西對這些說法嗤之以鼻,他質疑:四十天的雨水又怎可能令蛤的化石遍佈那麼多高山?蛤一天只能移動幾呎,由地中海的阿德里亞海(Adriatic Sea)到意大利的蒙弗拉多(Monferrato)之距離有二百五十里,蛤在四十天內隨波逐流,亦不可能如此神速。

基本上,這個流行了幾百年的洪水証據,已經被現代地質學否認。舉例說,在美國猶他州廷帕諾戈斯(Timpanogos)山六千多呎高的地方,亦有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但那些生物曾經生存在溫暖的淺水,而不是掩蓋過高山的寒冷深水。地質學家指出:三億四千萬年前廷帕諾戈斯山是低窪地帶,後來地殼變動才變成高山。

Fossils found in Mountain Timpanogos,
Utah, USA

引用科學家言論可能適得其反

除了不謹慎地詮釋化石証據之外,引用科學家言論來証道,也可能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例如一位重量級的基督教神學家在其著作裏面,徵引一九七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的說話:「我們在物理學理論中發現的美,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美。」那位神學家認為:這種美明顯是「宗教與自然科學之間一個重要的接觸面。」不過,他卻沒有交代溫伯格是無神論者,溫伯格當然不會認為自然之美可以帶領人進入超自然的境界,溫伯格的支持者可以大條道理地批評那位神學家斷章取義。

此外,另一位基督徒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科學家彼得沃德(Peter Ward)與布朗利(Donald Brownlee)在<稀有的地球>(Rare earth)之言論,來証明獨一無二的太陽系是上帝的創造,例如「多虧地球以外有木星等星體構成的巨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撞上地球的次數才不致太多。」其實,沃德高調地反對智慧設計論,雖然他宣稱地球的許多物理現象十分獨特,但他推斷這無非是機遇和巧合的結果。

平心而論,上述兩位作者沒有說溫伯格、沃德、布朗利是基督徒或者是有神論者,所以這種遺漏不能算是有意誤導讀者。

我欣賞天主教神學家班傑明維基(Benjamin Wiker)討論<稀有的地球>的手法,維基毫不隱瞞沃德和布朗利的背景與立場,他說:「沃德與布朗利之論証對基督教神學最大的幫助,就是他們沒有嘗試幫助基督教,沒有証據顯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甚至不是有神論者,其觀點是基於進化論的科學唯物論,沒有人會指控他們製造出有利於基督教的言論,這些有利的結果是出於大自然。」

結語

筆者研讀宗教與科學相互關係已有一段時間,我亦相信:有時候對基督教最大的幫助,就是好像沒有幫助的東西。我深切盼望:在華人教會中能夠有類似【科學與神學消息】這類刊物。

2007.8.18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