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


梁燕城博士跟李天命博士曾經展開一場宗教與哲學的辯論,有些人認為李 天命勝過梁燕城。真的嗎?

梁燕城博士在其《哲客俠情》中提出一個論證,去嘗試解答“上帝能否創 造一塊自己不能搬動的石頭”這問題:“讓我們先把造石頭者與搬石頭者分開, 暫稱前者為 X ,後者為 Y …… 假若 Y 能搬起所有重量的石頭,他的能力無 限 …… 由於 Y 的能力無限, X 造不出一個石頭 Y 搬不起,並不構成 X 本 身能力的限制……總結一句,不論 X 等不等於 Y , X 與 Y 的能力都沒有因 你這問題而被限制了……今 X 與 Y 都能造及搬任何磅重的石頭,則他們同是 全能的,而 X 等於 Y 就是上帝。”

李天命博士從不同角度批評梁燕城博士的論據,其中一點是:“假若 Y 能 搬起所有重量的石頭,他的能力無限”這個論斷不能成立。因為“ Y 能搬起所 有重量的石頭”並不涵蘊“ Y 能做一切事情”。

表現看來,李天命似乎比較有道理,其實,梁燕城並沒有錯誤!研究方法 論是我的專業之一,在研究方法論中,語言的意義決定於處境﹙context﹚與模 式﹙model﹚裡面,梁燕城提出那論證時,那特別處境是關於上帝與石頭問題, 所以說“ Y 能搬起所有重量的石頭”表示“ Y 能做一切事情”,並沒有任何 謬誤,因為那處境假設了宇宙中所有事情就只有搬石頭和造石頭。

有人可能認為我是強詞奪理。其實,在日常說話與學術研究中,我們經常 埋下隱藏的假設。例如英諺有云:“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嚴格來說,“每天吃蘋果”的命題不能推論出“不用看醫 生”的命題,如果我同時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呢?或者如果我只吃蘋果卻不 吃其他東西呢?如果我已經九十歲,即使我每天吃蘋果,我不需要看醫生 嗎?…… 要將這句英諺改寫,它必定有如一百卡火車那般長:“假設一個人年 齡五十歲以下,沒有不良嗜好,每天吃一個蘋果,吸收若干維他 A 、若干維他 B 、 若干維他 D ……,那麼他看醫生的機會下降百分之五十三點六七……。” 當我向一個少吃蘋果的朋友舉出這句英諺時,我將其它健康因素都擱置一邊,在 那個處境中整個世界只有兩樣東西:蘋果與醫生。

在學術中,我們創造一些模式來方便研究和討論,這些模式都是封閉系統, 假若我的模式只有 A、B、C 變項﹙variables﹚,我假設整個宇宙就只有 A、 B、C。這些模式還有一些預設,例如以“資料處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為基礎的心理學,假設人是一部理性的電腦,心理過程就是一種輸入、 處理和輸出資料的過程。心理學家當然知道人除了冷冰冰的理性之外,還有情緒 和意志,但是在這個模式裡面它們沒有地位。這種將世界複雜現象簡化的研究方 法,當然招來不少批評,可是,一般學者都認為:一個優良的模式,就是一個簡 單的模式。

現在再回到梁燕城的論證吧!李天命批評梁燕城的謬誤,其實可以十分容 易化解,如果將“能夠創造所有重量的石頭”以 A 來代表,將“能夠搬起所有 重量的石頭”以 B 來代表,把“能力無限”以 C 來代表,那麼梁燕城的論證 便可以完全用字母來表達,可是一大堆 XYZABC 的東西實在難讀,梁燕城無非 是跟隨問題來以“石頭”為例子,A 與 B 可以代入“能夠寫出沒法破解密碼 的軟件程式”和“能夠寫出破解任何密碼的軟件程式”,也可以代入“能夠創造 無堅不摧的死光”和“創造抵擋任何武器的防護網”……,在討論中執著例子來 大造文章,只是轉移視線。

關於梁燕城跟李天命的辯論,還有很多需要澄清的地方,限於篇幅,我不 再討論。

(原載於「時代論壇」2000.5.2)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