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學語言是否反映宗教的無知?

余創豪


許多無神論者說:基督教是不可信的,因為聖經的宇宙論是前科學(pre-scientific)的世界觀,聖經作者以為天堂是在地面之上空,地獄或陰間則位於地底,例如《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十二章說:「正如約拿在大魚的肚子裡三天三夜,人子(耶穌)也照樣將要在地心三天三夜。」福音書又說:耶穌復活後升上天堂,這些「上天堂,下地心」的說話,反映了聖經作者對現代宇宙觀的無知。今天,許多神學家斷言,天堂並不是一個在地球上空的地方,地獄也不是真的在地球的核心,聖經的語言是形象化和比喻性的,不能按照字面理解。但是,在無神論者的眼中,這種聖經解釋只是在面對現代科學挑戰下逼不得已的讓步。

其實,早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第四、五世紀時的教父奧古斯丁已經指出:一些聖經的語言不能按照字面意義去生吞活剝,但這不是本文的焦點,在這裡我想強調:聖經的類比語言是前科學,但不是非科學或反科學,事實上,一些科學語言或現代日常用語也是形象化和類比性的。

在日常用言和科學語言中,人們經常提及溫度「上升」和「下降」,但仔細想想,溫度是一個佔據空間的物質,可以「上去」或「下去」嗎?當然不是,這是一個基於溫度計的視覺比喻,在溫度計裡面的汞會因著溫度的變化而膨脹或者收縮,我們使用管中的汞去形象化地比喻溫度。如果在科學時代我們可以說溫度「上升」和「下降」,為什麼古代宗教人仕不能說「上天堂」和「下地獄」呢?(天堂和地獄是否存在是另一個問題)

今天,一般人和科學家都說:「時光飛逝」(Time flies),「時間推移」(Time passes),「時間向前邁進」(Time marches on),在這些用語中,我們以空間的長度來描述時間。事實上,時間不能飛,不能推移,也不能前進。德國哲學家漢斯•費英格(Hans Vaihinger)說:「所有的知識只能通過類比而得。」基於同樣道理,一九五五年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在美國心理協會發表了一場題目是《科學之類比》的演講,他說:「無論是發現或發明,在人類的思想中,比喻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基於現存的設備,來找出新事物,……我們不能造出新的東西,除非已經有熟悉的東西和傳統的基礎。」

前科學語言與科學語言都必須依靠類比,古代宗教人士和現代科學家一樣,他們必須使用當時人們熟悉的東西,以表達新的想法。

2012.7.10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