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煙、喝酒是罪惡嗎?

余創豪

提起基督教,許多人都會不期然聯想到一種泛道德化的教條主義,基督徒不准做這個、不准做那個,一些普遍社會還可以接受的不良嗜好,但在教會的不成文規矩底下,卻被上綱上線到「道德層次」,例如吸煙、飲酒。

筆者一些朋友在相信基督之後,他們第一樣行為改變便是戒煙;我曾經參加的某教會有一位嗜煙的老執事,年青會友當然不大喜歡她;此外,筆者居住在奧拉克荷馬州時,一位在當地浸信會大學任教的教授,因為醉酒而被撤職。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換句話說,根據中國的倫理標準,吸煙、飲酒這些傷害身體健康的壞習慣,會被視為不孝的表現,按此類推,基督徒相信人類由上帝創造、身體是上帝的殿堂,破壞身體健康被視為不尊重神的罪惡,表面看來好像順理成章。

不過,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簡稱CDC)在公元二千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美國人的頭號真正致死原因是吸煙,第二是不良飲食習慣與缺少運動,第三是酗酒。真正的致死原因跟直接死因並不相同,許多人都死於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愛滋病,這些算是直接死因,但為什麼一個人會得到這些疾病呢?肺癌的導火線之一是抽煙過度,形成心臟病、糖尿病的因素,則包括了吸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與缺少運動而導致肥胖,而肝硬化是酒精造成的破壞,這些就是所謂真正的致死原因。明顯地,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性僅次於抽煙,不良飲食習慣與缺少運動,比起酗酒更加危險。

可是,我們不會向肥胖的信徒施加壓力,要求他們跑步或者用腳踏車返教會,我們亦不會鄙夷體態豐滿的教會領袖,至於教會大學辭退肥教授,更是從未聽聞過。其實,吸煙飲酒是形像問題多於實質意義,也許有人會這樣反駁:「吸煙、飲酒並不單單是個人的事情,而是會影響他人,例如吸二手煙一樣會導致肺癌,至於醉酒駕駛令無辜者受害,更不在話下。」不過,筆者相信即使煙民在指定範圍內吞雲吐霧、飲者在上車之前滴酒不沾唇,基督徒仍然會不成文地認為這些人不道德。

其實,任何危害健康的行為都有沉重的社會成本,去年美國花費了一千七百四十億美元應付糖尿病,由吸煙而引起的疾病,則消耗了九百六十四億美元醫藥費,這些天文數字都需要整體社會承擔。糖尿病並不是全然由肥胖引起,故此我們不能說肥胖的社會代價比吸煙高,但總括來說,所有健康問題都並不是個人可以承受的。如果說吸煙飲酒會影響社會,那麼食用不健康食品、不運動亦然。

看來,筆者好像把吸煙、飲酒,與不良飲食習慣、不好動等量齊觀、要除去前兩者「不道德」的色彩,那麼,筆者是否要合理化這些生活習慣呢?當然不是,本文的主旨是:雖然基督徒對罪惡敏感、力求自己道德,但基督徒並不道德化(moral but not moralistic)或者規條化。充其量以上那些有害健康的生活習慣,只算是軟弱,而不算是罪惡。

在這裏我姑且談及一點題外話,耶穌基督曾經譴責那些要求人遵守千萬條誡命的法利賽人,正是因為他們太道德化,任何小小的違規都被他們看成十惡不赦,但對於規條以外的壞行為,他們卻沒有絲毫反省。這情形並不是只見於二千年前耶穌身處的時代,類似法利賽主義的心態,筆者曾經親身體驗過,在修讀研究院的時候,我有一位室友信奉某個宗教,這宗教禁止信徒喝酒和吃某種動物的肉,當時所有住客共同使用廚房的砧板,有一天我在砧板上切肉之後,他緊張地問我那是否某種肉,他害怕輪到自己燒菜時沾染了那些不潔的東西,這是罪大惡極。不過,他卻支持濫殺無辜的恐怖主義,而自己亦做出許多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對他來說,關於飲食的「道德操守」似乎更加重要。

文章開頭提及筆者有些朋友在相信基督之後,首要任務是戒了煙霞癖,我認為在這個關乎形象的生活習慣以外,還有許多真正涉及道德的問題,應該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位朋友戒除了抽煙習慣之後,卻做出了另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這豈非本末倒置嗎?真正的基督教精神,是在於培養出一個慎思明辨、獨立思考的自由心靈,而不是鼓勵人做門面工夫。

看到這裏,讀者可能會感到好奇:筆者是否為自己辯護甚麼呢?不妨告訴你,筆者沒有抽煙、喝酒,身形亦不算肥胖,但亦不是一個遵守「清規戒律」的人。對我來說,基督徒的生活,並非不准做這個、不准做那個,所以我樂在其中。

2008.9.10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