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並重余創豪錢鍾書曾譏諷一些人「書也沒有看多幾本,議論便已發了一大堆。」其實,有時要發表議論,單是多看幾十本書還是不夠的。我個人認為:第一手經驗,對做學問是極之重要的。 在學術界中,常有「超然事外」的議論者,以美術和美學為例,徐復觀曾著有【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但他承認自己「一筆畫也不懂」。朱光潛是另一個著名的例子,他終其一生鑽研美學,但沒有什麼藝術創作。在西方,那些在美學上發表過高論的大師,也是沒有任何藝術作品,如杜威(J. Dewey)、朗祖(S. Langer)、山蒂亞那(G. Santayana)和克羅齊 ……。 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是不是需要有親身經歷才可以深入研究一個題目?」如果一定是藝術家才可以談美學,那麼男醫生可不可以研究婦科?未吸過毒的心理學家,可不可以去輔導癮君子? 我的答案是:可以,但有過經歷者,會比他們更能洞悉問題。再引用輔導吸毒者的例子吧!曾經在毒海中打滾、後來戒了毒的陳慎芝先生,確是更能有效地去幫助吸毒者重獲新生。 現在回頭說說美學,很奇怪,在美學的圈子中,不但不鼓勵「親身經驗」,反而「超然事外」之說大行其道。美學家柯靈烏(G. R. Collingwood)說:一般藝術工作者只是針對某一件作品或者是某一位藝術家而作評論,但美學家是在觀賞過許多作品後,而歸納出一些普遍性的美學理論。 言外之意,後者似乎比前者高一層次。可是,有時一個藝術家要在其作品完成後,才知道他想要表達什麼,換言之,作品的精義和本質,是在創作過程中發現,而不只是在最後產品中顯示。沒有經歷過藝術過程,只由評鑑最後產品而建構美學理論,未免是瞎子摸象。 筆者從事攝影美術,也研讀反思攝影的書本文章,但聽「超然事外者」談攝影,心中滿不是味兒,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碰到一些知行並重的真大師。
﹙原載於“澳門日報”1991.2.8﹚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