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教科書與九一一

余創豪


雖然奧巴馬總統最近人氣急升,美國人充滿盼望,但伊拉克局勢仍然未明朗,而阿富汗的形勢卻繼續惡化,美國大兵無奈地感嘆「燕然未勒回歸」。這一切都是從「九一一」開始,對比軍事行動的泥足深陷來說,對歷史九一一的反省也呈現膠著狀態。教育學家邁克爾羅曼諾斯基(Michael H. Romanowski)便曾經撰寫文章,批評不少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九一一」事件的描述,有許多遺漏的地方,這會妨礙了學生反省歷史。筆者同意學生需檢討歷史,但問題是:教科書作者是否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怎樣檢討呢?

羅曼諾斯基認為教科書過度強調愛國主義,但愛國主義可以造成非理性的逼害,他認為提及愛國主義時,「教科書應該比較與借鑒其他歷史事件,例如二戰期間美國拘留日裔美國人,還有在冷戰時期的麥卡錫主義。」對學生來說,筆者認為比較歷史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習作,但教科書作者是否需要自己比較呢?羅曼諾斯基當然會說「是」。可是,幾乎任何歷史事件都可以跟其他事件比較,那麼,請問作者應怎樣選擇什麼件事需要比較、什麼不需要呢?如果所有事件都要比較,我恐怕教科書會變成怎枕頭一樣厚。

羅曼諾斯基又說:「一本教科書指出:『美國部隊沒有發現證據,顯示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也沒有發現薩達姆和基地組織之間的重要聯繫。』當然,這是一個正確的說法,但作者沒有質疑政府的行動或外交政策,這樣就合理化布殊所謂『判斷錯誤』的聲稱。」他說有些書本提及了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虐囚事件,但只「說明了有限的事實,將事件放在一個政治框架內描述,而不是道德框架。」一本教科書提及前副總統錢尼曾經任職於哈里伯頓公司,而這公司得到了戰後重建伊拉克的工程合約,羅曼諾斯基卻認為不足夠,他說:「教科書羅列一系列的事實並非不準確的。然而,最後一節教科書引述政府官員的聲稱,說這些指控是荒謬的,作者鼓勵讀者接受這一聲明。」

總括來說,羅曼諾斯基所批評的教科書,並沒有捏造謊言或者改寫歷史,相反,他們都提出了對布殊政府不利的史實,例如虐囚事件、哈里伯頓公司工程合約。但羅曼諾斯基卻認為不足夠,因為那些作者沒有詮釋這些事件,或者更精確地說,作者沒有按照羅曼諾斯基的想法,引導學生去反省。

更加重要的是,羅曼諾斯基認為大部分教科書都沒有鋪陳出「九一一」的真正原因。筆者強調自己並不是為任何政治黨派辯護,更加沒有意圖否定檢討為什麼發生「九一一」的需要,相反,我絕對同意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反省式的習作與討論,但筆者卻懷疑教科書是否應該承擔起詮釋歷史的重任。弔詭的是,愈是接近的歷史事件,我們反而看起來模糊不清,賓拉丹發動「九一一」真的是為了巴勒斯坦人出氣嗎?錢尼推動伊拉克戰爭,是否真的牽涉到工程合約利益?這可能需要日後史料逐漸浮現出來,才可以水落石出,教科書作者是否應該提早下判斷呢?而且,不同的政見者會有不同解釋,試想像,如果教科書進一步解讀歷史,那情況又會如何呢?以台灣為例,民進黨執政之後,歷史教科書都帶著了綠色眼鏡去解讀,本來反省的意義是鼓勵獨立思考,但引導式的反省,是否與獨立思考背道而馳呢?

 

2009.10.20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