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機會跟法國裔同事查理聊天,查理約二十年前移居美國,現在已是美國公民。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問他對美法於伊拉克戰爭前後的衝突有什麼看法,一方面,他批評布殊政府在短短兩年間令美國由受人歡迎變成令人討厭,但另一方面,他對法國亦略有微詞:「在百多年前,法國是歐洲強國,所以能夠在外交上顯示實力,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再不是一等強國,可是,法國人在心態上仍然無法擺脫『強國情意結』,幻想自己仍然可以舉足輕重。」查理還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見解:「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革命差不多同時間發生,法國和美國都以為自己發明了民主。」也許,正是因為雙方都以為自己的意識形態影響了全世界民主社會,所以雙方都無法互相拉近鴻溝。 其實,法國和美國都沒有發明民主,西方民主思想源自古希臘。在近代,民主思想則大致分為法國傳統和英美傳統,回顧歷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法國人對英美始終抱有芥蒂,法國兩大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和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對英美民主傳統推崇備至,對法國政治和社會卻批判嚴厲,正所謂「獎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之一,他在十八世紀初期得罪了法國權貴,因而流亡英國,在此期間他寫了著名的【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在當中大讚英美社會的民主自由、開放容忍。在宗教改革期間,法國天主教曾經大舉屠殺信奉加爾文主義的胡格諾教派,有感於法國教會的心胸狹隘,伏爾泰指出: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基督教派貴格會(Quakers),不拘禮儀、生活簡樸、重視平等精神、與其他教派和平共存。伏爾泰又讚許英國政府重視法治,而且積極鼓吹自由經濟、言論自由。相對之下,法國不容忍異見、反商業、政治專制、貴族階級高高在上。 在思想文化上,伏爾泰亦崇英抑法,他認為英國學者培根(Francis Bacon)洛克(John Locke)、牛頓,比起法國思想家笛卡兒(DesCartes)更加高明,這言論帶來的衝擊,有如今天一個旅美中國學者說「西方哲學比儒家思想高明」。其實,與其說伏爾泰「崇洋媚外」,倒不如說他只是反映了當時法國人的心態,傳說有一次法國皇帝調集了一群一流法國科學家,問他們有沒有可能發展出英國牛頓理論般的重大突破,一位科學家回答:「不可能,因為只有一個宇宙。」他的意思是:牛頓理論已窮盡宇宙的奧祕。 托克維爾於一八三一年來到美國,他宣稱目的是考察美國的監獄制度,其實心底裡他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法國大革命導致了雅各賓黨的暴民政治、拿破崙戰爭,但美國革命卻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呢?他沉痛地說:「我們的所謂共和國,只是一個染滿血腥的怪物。」為了探討這題目,托克維爾寫了【民主在美國】一書,他作出以下分析:歐洲國家有深厚的君主專政傳統、貴族封建傳統、政教合一傳統,這些都是不利於發展民主的因素,但美國沒有這些歷史包袱;而且,美國人有均等機會去白手興家,出身並不重要;再者,美國人有深厚的宗教精神,和熱衷於參加志願團體去改良社會。 我無意崇英美而貶法蘭西,事實上,伏爾泰和托克維爾對英美社會都有誤解和理想化的地方。但這些歷史小插曲,可讓我們知道英美法在意識形態上爭雄而留下的心理陰影。我認為,民主既不是由法國人發明,也不是由英國人、美國人、甚至是希臘人發明,民主精神的內在價值植根於普遍人性,它是屬於全人類社會。 2003.11.30 ReferencesKors, A. (1998).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Part II [Recorded lecture]. Chantilly, VA: The Teaching Company. Lipset, S. M. (1999). An exceptional n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dol.org/blueprint/spring99/thechallenge4.html November 29, 2003. Sreenivasan B. (2003). Europe and the wars of religion (1500-1700) Part II [Recorded lecture]. Chantilly, VA: The Teaching Company. Wolin, S. (2001). Tocqueville
between two worlds: The making of a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li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