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中國製造出最快的超級電腦
民主黨在中期選舉失去了許多席位後,奧巴馬總統在週三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他願意與共和黨合作,去削減一些開支,但他堅持不會犧牲教育和研究發展,因為它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十分重要。他說,現在中國已建成高速列車,又製造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而美國昔日一直在超級電腦這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過去,全球最快超級電腦的寶座由美國和日本輪流坐上,但不久之前稱為「星雲」的中國超級電腦奪冠,現在有兩部中國超級電腦在全球前十名之內,而日本已不再名列前十名。
奧巴馬發表演說一天之後,美國綠色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凡瓊斯(Van
Jones)也發表了講話。同樣,他引用中國來激勵觀眾,他說,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投資上已經超過美國,因此,他呼籲美國人要迎頭趕上。
湯因比迎戰斯賓格勒
過去許多學者斷言,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霸權,他們預測美國遲早會末落,另一個新興力量會超越美國。二十幾年前,世界新主的候選人似乎是日本,今天則是中國。
這種觀點並不新鮮,事實上,這觀點呼應德國作家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他一九一八年之著作【西方的衰落】中所表達的悲觀看法,斯賓格勒在書中用四季來作比喻文明,一個文明必然經歷一個自然的循環:出生、成長、衰退、死亡,就像是一年有春、夏、秋、冬,他聲稱,在他那個時代的西方文明是處於冬季。
然而,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反對斯賓格勒的看法,對湯因比而言,一個文明能否繼續蓬勃發展,取決於它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方法。當一個文明對挑戰作出
富有創意的反應,它便可以持續增長,否則便會沉淪,湯因比認為:「文明死於自殺,而不是謀殺。」換言之,往往文明的末落是由於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的挑戰。
原子彈謠言引發戰後美國研究
事實上,挑戰與回應這模式已經在美國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在這短短的文章中我只想將討論的範圍限於科技方面,所以舉出的例子會有點狹窄。一九三九年,一位科學家託愛因斯坦致函羅斯福總統,警告羅斯福一種威力強大的炸彈將會威脅美國,這封信暗示德國政府可能會造出這種炸彈。由於擔心輸掉跟納粹德國的軍備競賽,美國傾全國之力推行「曼哈頓計劃」,最後成功地發明了原子彈。但是,戰後盟軍卻發現德國離開造成原子彈十分遙遠,德國首席科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犯了一個錯誤,他以為製造原子彈所需的鈾要有一噸之多。
眾所周知,原子彃結束了二戰,但德國和美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也改變了美國的科學政策。一九四五年,羅斯福總統的科學顧問萬尼瓦爾布什(Vannevar
Bush)提交了一份建議重新訂立全國科學政策的報告,它導致聯邦政府決定在後二戰時代全面支持大學的科學研究。
太空競賽和互聯網
一九五七年十月,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Sputnik),不用說,美國人非常震驚,參議員約翰遜(後來是總統)的助理喬治里迪(George
Reedy)說:「俄羅斯人只花了四年便趕上我們的原子彈技術,用九個月便趕上我們的氫彈。現在,我們要努力趕上他們的衛星。」同年十二月,運載美國第一個衛星的火箭竟然在發射台上爆炸真是丟人現眼。一九六一年,蘇聯把全世界第一個宇航員到送太空,再一次,美國人的自尊心受到重創。受到這些屈辱之後,美國人急起直追。眾所周知,一九六九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十一號登陸月球,太空競賽以美國的勝利結束。
但是,太空競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副作用,為了回應蘇聯的挑戰,艾森豪威爾總統在一九五八年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名為先進研究項目署(ARPA),這是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前身,該機構致力於發展一套在核戰下仍能保持通訊不斷的網絡,結果創建了互聯網的原型。
第二次珍珠港事變
在二十世紀七零和八年代,美國又面臨日本的挑戰,日本把美國的工業陣地一一攻克。一九七九年,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克之一的克萊斯勒陷入破產邊緣。美國國會批准了一項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貸款,以挽救克萊斯勒。從某種意義上說,克萊斯勒破產危機相當於史波尼克的震撼,一個美國老兵說,像偷襲珍珠港一般,日本的經濟侵略令美國人措手不及,但這次日本人投下的是豐田汽車和索尼電器,而不是炸彈。
一九八零年,國會通過拜克多爾(Bayh-Dole)法案,允許大學保留其發明的專利權,即使其科研經費來自聯邦政府,這新法律旨在鼓勵研究人員進行更多的創新。在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芯片製造國之後,一九八七年十四美國半導體製造商和美國政府一起成立半導體製造技術聯盟(SEMANTECH),以加快技術革命。美國政府,企業和大學作出了許多類似以上行動的措施,最終雖然日本壟斷了幾乎所有的傳統產業,如汽車,家電,但今天美國仍然在信息技術以及其他高科技行業領先。
結語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無疑於很多方面都是落後,如高速列車,可再生能源,電訊等。去年「創新技術與創新基礎」智囊團發布的一份報告說,美國的創新能力在四十個國家中位居第六名。今年,國家科學委員會公佈的一份報告指出,相對於中國,美國的科技地位將繼續下滑,美國的研發支出上升率約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六,但中國的研究支出增長卻高達百分之二十。
我不知道到底是斯賓格勒還是湯因比正確,然而,在以創造性之方式回應挑戰這方面,美國有一個悠久的歷史:來自德國的原子威脅,蘇聯人造衛星的震撼,日本的第二次偷襲珍珠港。美國人可以再像過去一樣克服挑戰嗎?中國會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技術和經濟新主宰呢?現今的預測或者是言之過早。
20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