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地獄:美國人不能打勝仗
「一九四五年之後,美國並沒有贏過任何戰爭!」這是前中央情報局官員邁克爾朔伊爾(Michael Scheuer)去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演講中的說話,當朔伊爾在中央情報局
工作的時候,他是本拉丹專案小組的主任和顧問,這小組的使命是要追踪恐怖大亨本拉丹。離開中央情報局之後,他寫了一本書,題目為【邁向地獄:美國和伊斯蘭
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的關係】(Marching toward Hell: America and Islam after Iraq),顧名思義,朔伊爾對美國的軍事戰略和外交政策有很多批判。
「一九四五年之後,美國並沒有贏過任何戰爭!」這說法可能言過其實,事實上,
一九四五年之後,美國贏了冷戰和其他一些較小規模的戰爭,如巴拿馬戰役、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塞爾維亞戰爭。朔伊爾的誇張之辭無非表達其失望的情緒,而他的
失望是可以理解的。
答案已經在問題中
阿富汗戰爭已拖了九年,今天阿富汗的局面仍然是一片混亂,而伊拉克局勢也沒有顯注好轉。截至本年六月,花費在阿富汗的軍事開支已高達二千九百多億美元,在
伊拉克則消耗了七千多億。去年,阿富汗發生了七千二百多宗炸彈襲擊,比前年增多120%。據美國情報官員估計,塔利班可以無了期地維持下去。在伊拉克,每個月都有多名無辜的平民死在基地組織手上。許多人不禁納
悶而追問:「為什麼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會在這兩場戰爭下表現得亂七八糟呢?」我不是軍事專家,故此我只能基於常識去猜測,我認為答案已經在問題中。由於
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所以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弄得一團糟,因為它是一個超級大國,它並沒有在開始時把問題徹底解決,結果讓情況失控。
以色列:速戰速決
按常理,在戰爭中我們需要集中資源與精兵強將,盡快戰勝敵人,不讓方有喘息或翻身的機會。一九九零年,伊拉克入侵和佔領科威特,一九九一年一月十六日,聯
軍開始空襲伊拉克軍隊,地面攻擊則由二月二十三日開始,四天之後,薩達姆下令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第一次海灣戰爭被說成是一個速戰速決的典範,但是,一
名以色列的軍事人員說:如果以色列對伊拉克作戰,戰爭可以在兩個星期之內便結束。這可能是一個誇張的說法,不過,以色列的確有速戰速決的歷史傳統,其戰略
大大不同於美國。
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
以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戰爭為例,這次戰爭在六月五日展開,在六月十日便結束,參戰國是以色列和其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約旦、敘利亞。在戰爭第二天,
以色列完成了決定性的空戰,埃及的飛機仍然在地面的時候,以軍便發動空襲,並且摧毀了約旦空軍,迅速建立了制空權,然後以色列在三次地面戰役中成功克敵。
簡單地說,以色列沒有讓敵人有機會重新集結。在閃電式的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控制了加沙地帶、西奈半島、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
一九七三年贖罪日戰爭
一九七三年,埃及和敘利亞在猶太教的贖罪日(十月六日)聯合突襲以色列,阿拉伯人配備了蘇聯導彈,這對以色列空軍造成沉重的打擊。但在一個星期內,以色列
展開了絕地大反攻,深入敘利亞和埃及,到十月二十四日,以色列軍隊離開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僅二十五英里遠,以色列軍隊又包圍了埃及的第三軍團,離開埃及首
都開羅只有六十三英里,整個戰爭只持續了二十天。
梅爾:我們沒有其他朋友
以色列怎能達成這麼多次迅速的勝利呢?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以色列是一個小國,而不是一個超級大國,以色列不能把戰爭拖太久,一個如以色列的
小國,不能花幾個月時間來討論戰略和政策,如果它不能在數週之內打敗敵人,這將會後患無窮。一九四七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批准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
的和阿拉伯人的國家,一九四八年五個阿拉伯國家聯合進攻以色列,誓言要將猶太人趕入海洋,後來成為以色列總理的梅爾夫人(Golda
Meir)前往美國尋求援助,她在芝加哥的演講中說:
「我們沒有其他朋友,在巴勒斯坦我們別無選擇。」這就是關鍵!他們沒有朋友,也別無選擇,不是贏得戰爭,就是被驅趕到大海。
越南:一埸為期十年的糊塗戰爭
在六日戰爭與贖罪日戰爭幾乎同一時期,美國也在越南打了一場戰爭,但結局卻是悲劇性的。一九六五年,美國派遣龐大部隊進駐南越,但在一九七三年美軍卻全部
撤退,花了一千一百億美元軍費和犧牲了五萬八千多名美軍之後,一九七五年西貢淪陷,之後數百萬越南人投奔怒海。為什麼一個超級大國,竟會得如斯屈辱的結局
呢?這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我的解釋是: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而不是一個小國,它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將戰爭拖長,沒有急於求勝。但是,沒有速戰速決
,美國人民便開始反對自己的政府,最後反戰抗議迫使美國撤出越南。
捍衛入侵者
【捍衛入侵者】(Flight of the
Intruder)是一齣關於越南戰爭的電影,在影片
中,一位美國海軍航空隊飛行員因為戰爭的緩慢步伐而感到失望,每次他和同僚只可以轟炸有限的小型目標,北越的許多軍事設施因免受轟炸而完好無缺,他相信打
勝仗便需要給敵人造成致命一擊,於是他不理會上級的命令,去攻擊被禁止的目標,一度他甚至想直接攻入北越首都河內。不用說,他的違規行為令自己面臨軍法審
判,但一天後,軍事法庭撤銷所有指控,因為尼克松總統下令把轟炸北越的範圍擴大,這飛行員有先見之明,審判他會令尼克松尷尬。
這故事情節當然是虛構的,但這電影反映了一些美國人不滿於越戰中錯誤的領導策略。雖然北越受到來自蘇聯的援助,但它的軍事實力並不如從前的德國和日本般強
勁,假如美國打越戰的方式有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潘興將軍的戰略,或者如二戰中的巴頓將軍、布拉德利將軍,越戰的結果可能會非常不同。巴頓的策略非常簡
單:快速地推進和攻擊敵人。基於同樣道理,布拉德利也採取一個簡單而有效的策略:集中優勢兵力,一次過消滅敵人。
在越南戰敗後,卡特總統在冷戰中變得很被動,其後列根總統不能容忍蘇聯大佔上風,他決心重建美國的軍事力量,採取更加積極的戰略。政治學家艾倫沃爾夫(Alan
Wolfe)說,儘管列根人氣很高,他不應被視為一個偉
大的總統,這是因為他是頭腦簡單的浪漫主義者,列根認為美國可以建立一個「星球大戰計劃」,以對抗來襲的導彈,他認為自己可以與俄羅斯人坐下來進行裁減核
武談判。但不要忘記,這個頭腦簡單而具備常識的人,為美國贏了冷戰。
偷襲安特比
以色列和美國的策略區別,也可以見於他們處理人質危機的手法。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一艘法航客機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和支持者劫持,這架飛機被迫降落在
烏干達首都安特比,而烏干達則包庇這些騎劫者。七月四日,以色列國防軍執行行迅雷行動(Operation Thunderbolt),這項行動名符其實:迅雷不及掩耳,以色列運輸機載著一百名精銳
突擊隊,飛行二千五百英里到達烏干達。該行動歷時九十分鐘,最後一百零三名人質獲救,以色列突擊隊中只有五人受傷,一人死亡,傷亡算是微乎其微。所有劫機
者和四十五名烏干達士兵被打死,為了防止烏干達空軍追擊以色列的運輸機,以色列特種部隊摧毀了十一架蘇聯米格機之後才離開。
伊朗人質危機
三年後,類似的人質危機和救援行動也發生在美國身上,但結果卻是悲慘的。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日,伊斯蘭激進分子襲擊美國駐伊朗德黑蘭大使館,把美國人扣為
人質。一九八零年四月十一日,卡特總統批准了一項名為鷹爪行動(Operation Eagle Claw)的救援任務,四月二十四日,C130運輸機和八架直升機飛往伊朗,但起飛兩個小時後,一架直升機因機械故障而被遺棄在伊朗沙漠,後來,另一架直升機也因為機件問
題而折返。其餘六架直升機著陸後,其中一架直升機的液壓系統有問題,指揮官決定中止任務。但在起飛時一架直升機與運輸機相撞,在事故中八人死亡,五人重
傷,最後八具屍體留在沙漠中,人質獲救的希望成為泡影。
最初四十八個小時
有經驗的偵探指出,案發的最初四十八個小時是最關鍵的時刻,在頭兩天中會更容易找到證人,他們的回憶會更準確。研究顯示,百分之六十六被偵破的謀殺案,是
警方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拘捕了嫌疑犯,如果案件在四十八小時內沒有被偵破,很有可能它永遠成為懸案。如果我們把人質危機當作刑事案件,同樣的打鐵趁熱原則也
應該派上用埸。在安特比人質危機中,以軍在一個星期內便採取行動,綁架者沒有足夠時間來隱藏人質或鞏固防線。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它並沒有太多的資源和其他
選擇,因此它必須採取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相反,在伊朗人質危機中,美軍在六個月之後才發動營救任務!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卡特總統認為他可以用外交壓
力、經濟制裁、凍結在美的伊朗資產,以及許多其他手段解決危機,等到審議了所有選項之後,軍事行動的黃金機會已經丟失。
結語
同樣道理,很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良機已一去不復返。在阿富汗戰爭初期,一些評論家指出,紐約警察的數目在比在阿富汗的美國軍隊還要多,為什麼不派大軍圍
剿塔拉班,竟然讓他們逃入山區而重整旗鼓呢?美國佔領伊拉克後,一些批評者質疑為何佔領部隊的數量遠遠少於入侵部隊,而重建伊拉克的計劃則毫無遠見。前中
央情報局局長特尼特(George Tenet)批評伊拉克戰後重建委員會就像一個研究院學生研討會,他們根本不知道需要做什麼。
說穿了,如果你有更少的資源,你會按常理辦事,你會抓住機遇,速戰速決。你會知道,若任何問題拖延不休,軍人的士氣就會下降,本土人民和外國盟友的支持都
會逐漸消失。但是,當你似乎擁有無限資源的時候,你便可能會失去基於常識的判斷力。
在二戰期間,美國派史迪威往中國擔任軍事顧問,他對表現欠佳的中國軍隊深感失望,因此要求控制中國軍隊,羅斯福總統甚至先後發出了幾封信,要求蔣介石把指
揮權移交給史迪威。現在,奧巴馬總統應該怎樣去處理自己的軍事死結呢?我建議他把美軍的指揮權轉移予以色列或前北越的將軍。
20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