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幾乎是揮之不去的身分,例如許多美國移民或者移民的後代,並不是被稱為美國人,而是「美籍華人」、「美籍愛爾蘭人」、「美籍義大利人」……。 以種族區分人,看來是最自然不過的事,然而,不少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生物學家都爭辯:種族到底是否有意義的界分?提起種族,我們都會想到外貌特徵,例如輪廓、膚色、頭髮顏色、眼珠顏色……等等,然而,生物學家指出:這些特徵會隨著人們遷徙至新地理環境而逐漸改變,舉例說,中國漢唐盛世時曾經先後驅逐了匈奴、突厥(Turks)這些邊患,他們向西遷徙,其後分別成為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Turkey),現在他們的樣子是白種人模樣。幾年前我與一位社會學教授共事,當她對我說她是來自土耳其的移民時,我詫異地回應:「你看來完全像白種人。」她回答:「土耳其人是白種人。」 有一門學科,名叫「人口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 or Population Genomics),它不是以我們慣常理解的「種族」來區分人口,這學科的專家以遺傳基因特徵來作為人類單位,這單位稱為「族群」(deme)。事實上,很多所謂不同種族,遺傳基因都十分相似,根本就是同一族群。 在宗教改革之前和之際,蘇格蘭人與法蘭西人結盟,對抗英格蘭人,在第一次大戰之前,亦有愛爾蘭人受德國人援助,與英格蘭人作對。若果以種族衡量,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是為了神聖的民族自決而鬥爭;若以國家主義來看,他們是叛國;但如果用族群來考量,那就是同室操戈的悲劇。 一九九零年代初期,一群科學家發起一個名為「人類基因多樣性」(Human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的研究計劃,這計畫是要收集不同人口的基因樣本,從而追溯人類遷徙、進化的歷史,可惜這計劃一直受到強力阻撓,至今仍停滯不前。有些反對者認為這計劃沒有意思,因為在同一族群中兩個人的基因差別,可能大過兩個來自不同族群的人,所謂族群,亦不是截然分野的單位;有些反對理由則帶有政治性,部分美洲土著恐怕基因研究結果,會影響他們的政治地位,例如有些部族自稱是原住民,所以對某些土地有法律權利,但是假若基因研究發現原來另一部族才是原住民,或者甲部族中有些人的基因顯示他們本來是乙族人,這樣就牽涉到許多法律權利的問題。 我並不反對「人類基因多樣性」計劃,一直以來,我對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是否同一族群這問題十分好奇。一直以來,日本人十分強調其宗族之純粹性,可是,日本人之起源仍有許多未解之謎,阿利桑那大學的克里絲蒂.特納教授認為:日本人的祖先,是大約二萬年前由東南亞遷徙到日本;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根井正利,則認為日本人來自東亞的蒙古人種,其祖先經朝鮮半島播遷過來。以往之考據,主要是依賴化石骨特徵,但是抽取現代人基因樣本和檢驗遺骸DNA,從而比較、追蹤,這方法就更加可靠。假若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屬於同一族群,那麼近代的戰爭就可算是兄弟鬩牆。 由種族、國家而衍生的民族主義,有時會令人產生偏頗的感情。筆者就讀中學時,一位中文老師鼓勵我們學習中國歷史,他說:「縱使英倫三島被夷為平地,我們不會有多大傷感;但是南京大屠殺,卻令我們掩卷長嘆。」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每年台灣學生組織都有紀念二二八的活動,但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卻無人問津。對我來說,無論慘劇是發生在南京、台北、還是英倫三島,受難者都是人類大家庭的兄弟姐妹。
200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