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一個科技發達的社會,不少美國人都認為科技能夠解決很多人生社會問題,也難怪有些中國人批評美國文化只是一個「物質文明」。

例如在我工作的大學中,有一位同事正在策劃一個如何幫助問題兒童的研究,她打算送電腦給一些輟了學的青少年,看看電腦能否改變他們的生命。此外,她又預備讓一些窮人得到免費萬維互聯網絡的戶口,讓他們可以通過網上討論,來排除「貧窮是自己過錯」這觀念,從而重建自信心。

對於這類問題,從前的應付方法是心理輔導、補習班……等等,但現在電腦學家也做了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

我還是主張用傳統方法對付這種社會問題,電腦只是死物,互聯網亦然,它們本身不能改變生命,其效用全在於人。我可以送書籍給那群問題少年,而宣稱書籍能夠改變他們的生命,也可以增強其自我形象—如果他們肯讀那些書本的話。至於通過討論來改變不健康的觀念,也不失為一個好主意,但一直以來社會工作者都有開辦這種支持團體,不同的是那些討論是面對面進行,而不是在電腦網絡上。我認為電腦網路比較適用於講求效率的資料傳遞和知識性討論,但是要在情緒上支持窮人,還是面對面較好。

在美國,幾乎每一樣新發明面世,總會有人以為那新發明將會為世界帶來革命。例如在發明了電視的時候,有人認為電視可以大大提高美國的教育水準;當電腦開始普及的時候,麻省理工教授斯摩巴拔(Seymour Pappert)認為採用電腦教學,能夠增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幾年前當多元媒體(Multimedia)開始流行時,又有人老調重彈;而現在熱門的科技,則是萬維互聯網絡(World Wide Web),今天不論什麼行業、什麼科目,都一定要扯上互聯網。但是,儘管科技資源在美國學校十分充裕,美國學生的水準卻未見提高。雖然有不少教育學家為美國學生辯護,指出那些統計比較都誇張了美國學生水準的低落,但數字歸數字,在自己與學生接觸的經驗中,我不能否認「水準低落」這印象。

美國各行各業的辦公室也滿佈高效能電腦,可是很多研究指出美國人的生產力增長,遠遠落後於投資在電腦上的增長,換言之,買了一千元的電腦器材,卻沒有收到一千元的效益。以研究適當應用電腦而著名的電腦專家約翰李(John Lee)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些在維珍尼亞州種植煙草的農夫,想在每一個農莊都安裝一套電腦設備,那些農民諮詢約翰李的意見,約翰李問他們要電腦來作什麼用途,那些農民說:「不知道,有電腦就好了!」我亦曾經擔任電腦顧問的工作,為一些辦公室安裝電腦系統,事實上很多人都只是用電腦來打字、處理電子郵件和玩電子遊戲,他們不大懂得利用電腦來做有意義的事情。

讓我引用亞侖基(Alan Kay)的一段說話來作總結吧!亞侖基是電腦界中的泰山北斗,他曾經在施樂(Xerox)公司發明了電腦的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簡稱 GUI),現在是蘋果公司的研究員,亞侖基說現在很多電腦產品就好像薯片、可樂等「垃圾食物」(Junk food),人人都喜愛他們的味道,但他們沒有任何一點營養價值!

1998.3.7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