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初葉時,一位叫雨果文士比(Hugo
Munsterberg)的德國思想家,對美國人的工作理論讚嘆不已,他指出:美國人不稀罕不勞而穫,而是以創作藝術的態度去享受工作,從而把收成看得有意義。 舉例說:歐洲人很喜歡攀龍附鳳,丈夫以岳家的財富而沾沾自喜,但美國人卻不齒夫憑妻貴。歐洲人很喜歡賭博,甚至很多大教堂也是由賣抽獎券而籌款重建的。美國人卻反對這致富或籌款的捷徑。 歐洲人破財時,便感到好像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部份,但美國人卻把錢財看成是身外之物,美國股市暴跌之後,美國人能平靜地重整旗鼓,歐洲人卻會暴跳如雷,甚至自殺輕生。不過,文士比說:美國人雖會賺錢,卻不懂得享受生命。 美國人這種自開國以來漸漸培養的工作精神,無疑是其成功的因素。但曾幾何時,文士比對美國文化的描述,卻不再是那麼回事。今年美國社會已十分流行速成發達的神話,而博彩之風也很普遍。 我每個月都接到不少推銷「致富捷徑」方法的信件,甚麼「一個星期賺兩萬五千元」、「不需經驗,每天只工作兩個小時」……等一派胡言,充斥其上。其實有很多都是那些「公司」騙人而自己致富捷徑的花招,但上釣者卻大有人在!一些名堂很響的公司,也利用不少人急求發達的心理,而徵用了很多推銷員,那些公司誇說靠推銷賺佣可以有數千元月入,其實這是千中無一人,大多數推銷員收入微薄,卻還要去追逐那「黃金夢」。 我每個月也收到無數抽獎的表格,一般都是徵訂雜誌的,電視廣告也配合宣傳,播出那些抽得一億美元大獎的幸運者之狂喜神態。 此外,近年來漸少美國人讀工程數理科目,很多人都情願讀商科,將來在華爾街炒幾年股票,便可成為家財萬貫的「雅痞」(Yuppie),這樣有誰願意在實驗室中去作那無把握的研究?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電子商務(E-commerce)興起之際,很多美國青年不願腳踏實地,只是希望一朝富貴。當時只要打著
Dot Com
的招牌,集資十分容易,而公司上市後股票如火箭般騰空,突然之間,很多從事電子商務的年青人,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可是,Dot
Com
的黃金夢恍似佛經的六如:如夢幻、如泡影、如閃電、如朝露、如鏡中之花、如水中之月,很多
Dot Com 很快就因為經營不善而相繼倒閉,Blue .com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Blue.com
由幾個三十歲左右的年青人創立,業務性質是在互聯網上賣名牌衣服,他們集資一億五千萬美元,結果不到半年便全部資金虧光。 文士比曾說美國人太愛工作,而不懂去享受生命。可是,今天美國人卻不但享受生命,還奢侈無比。在二十世紀初九十年代初期,以儲蓄率佔國民所得來計算,美國的數字是百分之四,這遠遜於日本的百分之十六,比起香港、臺灣的百分之三十,更是天壤之別。在九十年代末期,美國經濟如日中天,可是美國人的儲蓄率幾乎是零,有一句俗語形容美國人的消費習慣:「買東西好像沒有明天。」(buying
like no tomorrow)不少年入十幾萬美元的中產階級,竟然落得負債累累。 文士比所描述的美國精神,又豈是百年不變的文化?希冀橫財就手不是普遍人性嗎?
(原載於澳門日報1991.7.28 改寫於 2001.5)
|
Essay Menu
|
Main 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