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揮舞著科索沃和美利堅星條旗,欣喜若狂地慶祝,有人甚至在牆壁上噴上油漆大字:「多謝美國。」在伊斯蘭世界反美情緒高漲的今天,這確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雖然塞爾維亞不承認科索沃獨立、人民作出反美反歐盟示威,但這無非是裝腔作勢,實際上塞爾維亞已經排除了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而且,塞爾維亞總統塔迪(Tadic)希望最終塞爾維亞能夠加入歐盟。可是,在本年一月底荷蘭外長指責塞爾維亞未有盡力把米洛舍維奇時代的戰犯交予海牙國際法庭,若塞爾維亞要繼續邁向歐盟,看來除了合作之外就別無選擇,可是,將戰犯送交國際法庭,便等於間接地否定米洛舍維奇時代阻止科索沃、波斯尼亞的軍事行動。假如塞爾維亞逐漸「歐盟化」,這情況便有如二戰之後德意日接受美國「改造」,那麼,美國與歐盟可說是在軍事上、制度上全盤勝利。若不是伊拉克這個亂攤子成為國際舞台水銀燈之投射點,科索沃可能會被認為是美國全球戰略的典範。
不過,這勝利實在是一個奇蹟。一九九八年塞爾維亞向科索沃動武時,克林頓總統只願意空襲塞爾維亞,拒絕出動地面部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ABC)前新聞節目主持人泰德科佩爾(Ted
Koppel)曾經指出: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國家會在空襲之下屈服,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倫敦狂轟濫炸,越南戰爭期間美國不惜將北越轟炸到「退回石器時代」,但對方仍然戰意高昂。出乎意料之外,塞爾維亞竟然在美國隱形轟炸機威脅下鳴金收兵,美國幾乎以零傷亡而成為戰勝國、解放者(有美軍在演習和意外中死亡)。無怪乎英國【經濟學人】在一九九零年代末期說:美國正處於軍事、道德的高峰。
但這所謂「軍事、道德高峰」,卻絕不是克林頓一心計劃要達成的目標,首先,在越戰期間燒毀徵兵令的克林頓並不是一個好戰者,其次,克林頓受到瓊斯、萊溫斯基這些桃色醜聞纏身,發動大規模戰爭只會受到共和黨人批評為轉移視線。前面提過,克林頓已經定下底線,即使米洛舍維奇視美國強大空軍如無物,克林頓亦不會派遣陸軍長驅直入貝爾格萊德,整件事只會不了了之
那麼,沒有美國的主導,西歐國家又會否出兵呢?這可能性極低。歷史學家舒閒(James
Sheehan)對西歐文化有深刻了解,他指出:二十世紀歐洲人經歷了多次戰火蹂躪之後,已經由早期的軍國主義轉變為「公民社會」(civilian
state),對戰爭完全冷感。在冷戰時期,美國在北約國家部署潘興二型中程導彈,蘇聯則在東歐以
SS-20
飛彈對持,但西歐人卻要求美國撤走飛彈,情願單方面繳械,也要換取「和平」。簡單地說,若米洛舍維奇好像薩達姆那般堅持到底,歐洲國家亦奈他不可。
世事就是那麼諷刺,設下宏大遠像、投入幾百億美金資源、出動幾十萬大軍的布殊總統,在伊拉克卻泥足深陷,導致反美浪潮一發不可收拾。相反,不願意大幅度軍事介入巴爾幹半島、沒有偉大口號的克林頓,卻面對幾乎不戰而屈的敵人,將美國帶入「軍事、道德高峰」,令今天電視機畫面出現揮舞歌頌星條旗的場面。套用一句中國諺語:「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2008.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