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後,分析這場世紀大災難的論文、書籍、網站、電視
節目 ……
如雨後春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的【蕭條經濟學捲土重來與二零零八年危機】,是其中一份筆者瀏覽過的資料,初讀之下,覺得這
本書好像卑卑而無高論,這當然不是克魯格曼不夠深度,正如開頭提過,已經有太多人研討同樣的題目,這情況好像是一千個攝影師拍攝大峽谷、黃石公園,本來是
驚世之作也變成平平無奇。
既然如此,為什麼筆者還要寫出另一篇不寫也罷的文章呢?話又說回來,細
心思想之下,我卻發現克魯格曼提出了一些自己從未想過的觀點。克魯格曼回顧了一九九零年代墨西哥、阿根廷、和南美諸國的金融危機歷史,他發現不少分析家都
以道德教訓的角度觀察金融危機,認為經濟災難都是貪婪的結果。但克魯格曼認為這未必是全部事實,他指出:其實,當時許多政策都是合情合理的,舉例說,阿根
廷政府將自己的貨幣披索跟美元掛鉤,換言之,披索由美元儲備支持,曾幾何時,美元是強勢貨幣,後台是美元又豈有失敗之理?但千算萬算,阿根廷沒有想過自己
跟歐洲亦有頻繁的貿易,當美元與披索價值高昂時,阿根廷貨品在歐洲便失去競爭力。
又如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時,不少美國人反對大企
業不顧員工死活,為了減省成本,便將工作輸出國外。但根據克魯格曼的分析,這政策亦合情合理,墨西哥經濟崩潰而引發動盪時,激進分子便有可能乘勢而起,美
墨是接境鄰國,這後果會十分嚴重。一項能夠舒緩墨西哥經濟困境的政策,會令到墨西哥親美而不是反美。
克魯格曼並不否認在市場中有渾水摸魚的狙擊手,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斯
便曾經點名批判索羅斯攪亂亞洲金融,但克魯格曼指出:市場經濟的特色就是容許資金和貨幣自由運轉,如果設下重重關卡,可能會引起更多貪污腐敗。簡言之,克
魯格曼盡量在其分析中減輕道德色彩。
面對目前的金融海嘯,不少論者再次提出「道德論」、「貪婪論」,我不否
認那些曾經年入幾千萬的華爾街炒手是貪得無厭,但許多時候,現今「道德論」、「貪婪論」的矛頭不單指向華爾街炒手,而且覆蓋了一般平民百姓,有人更加以此
比擬文化大革命:文革之後,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受害者,其實,在那瘋狂的年代,人人都參與批鬥,幾乎沒有人是無辜的;同樣,泡沫經濟爆破之後,人人都埋怨華
爾街與大企業,根本上,幾乎人人都參與了投資遊戲。
為什麼人人都參加這場遊戲呢?創辦網上銀行 ING的庫爾曼(Arkadi Kuhlmann)指
出:許多發達國家的稅務條例都沒有容許納稅人將供樓的款項作為扣稅用途,但美國卻可以。在其他國家,供樓人會盡快供斷樓宇、還清債務,美國的稅法卻鼓勵供
樓人拖著債務,於是乎,以屋換屋或者買屋收租便變成了可靠的投資方法。此外,美國沒有全民保健計劃,一個人年老時沒有僱主津貼的醫療保險,一旦生重病便會
負上沉重的財務包袱,所以人人都要為退休之後未雨綢繆。而且,儲蓄利息一直以來追不上通貨膨脹,故此許多公司、機構都會強迫僱員將一部分薪金撥入退休金,
而這些退休金會放入共同基金或其他投資項目。筆者認為:現在很多美國人因著房地產和股票投資而陷於困境,並不是因為貪婪而埋沒理性,大多數人無非跟隨政策
的框架而嘗試作出最理性的抉擇。當然,這並不表示美國人不需要反省,事實上,過度消費而導致嚴重貿易入超,可算是咎由自取,但這是否要提升到道德層面,則
有待探討。
其實,遠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資本主義的道德層面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全
球一體化更加將這種道德批判推上高峰,資本主義幾乎是「貪婪」、「剝削」的代名詞。不過,事實上最近一期【經濟學人】報道:過去幾十年來,中產階級的數字
大幅度上升。此外,來自英國的哈佛大學歷史系與商學院教授尼爾・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在其近作【金錢的躍升﹕世界金融史】中指出:貧困並不是貪婪的金融家剝削窮人的結果,相反,許多時候一個社會陷於貧窮是因為缺乏了金融機構,其實,錢
與金融制度推動了文明發展。
弗格森是歷史學家,在書中他羅列了不少歷史例子來保持立論平衡,當中包
括了不道德的資本家個案,例如安隆(Enron)事件的肯恩雷(Ken Lay),安隆是在二零零一年倒閉的能源公司,肯恩雷是該公司的創辦人兼前執行董事長,眾所周知,他
採用詐騙方法虛報業績,當安隆欠下三百八十億元巨債時,他還佯稱公司賺大錢,諷刺的是,東窗事發之前,肯恩雷還宣稱自己「謹守廉正的宗旨,跟隨遊戲規則,
言行一致。」筆者認為,與其說資本主義這遊戲規則不道德,倒不如說因為肯恩雷不道德地破壞了遊戲規則。
人類心理結構極為複雜,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多重動機,當中有理性成
份,有非理性元素,有道德的地方,也有不道德之處。「道德論」、「貪婪論」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我絕對贊成這些觀點應該納入考慮範圍,但太過側重「道德
論」、「貪婪論」,這會否將問題過於簡化呢?假設從今天起我們不再貪婪、絕對按照道德原則過生活,是否經濟就會復甦呢?是否從此就不會出現金融危機呢?
200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