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遊戲文章,大家不必認真。 美伊戰爭,罪在與克林頓總統有一手的萊溫斯基。一位教授對我說:「克林頓卸任前夕,美國經濟形勢大好,民主黨本來可以順理成章地入主白宮,但是,普遍選民因為對克林頓的性醜聞反感,結果人們情緒化地放棄戈爾,轉而支持布殊。」她說得對,我就是那些情緒化者之一,太太對我說:「應該支持戈爾,他比較有政治經驗,而且說話和處事都成熟穩重很多。」當時我沒有慎重地考慮這意見,其實我對布殊沒有好感,也不熟悉他的政治綱領,只是我極不希望克林頓的政黨再得勢。 現在回頭自我檢討,卻未免有點後悔。布殊言行衝動,充滿霸氣,外交戰略並不高明。相對之下,戈爾的確比較沉著,假若他成為總統,極大可能美伊戰爭不會發生,萊溫斯基不但害了戈爾、害了民主黨、害了美國,還導致世界局勢動盪。在面對全球反美情緒高漲時,太太十分冷靜地說:「反戰人士不應該將布殊政府等同美國,這是十分簡單化、情緒化的看法。在二零零四年總統選舉之後,美國政策可能會改舷易轍。」不過,我要警惕自己,在二零零四年大選時,不要因為對布殊反感而情緒化地支持民主黨。 萊溫斯基在白宮鬧出風風雨雨,也牽制了美國的軍事行動,此話何解?且聽我細說。 一九九七年有一齣由羅拔迪尼路、德斯汀荷夫曼主演的諷刺性電影,名叫【作大英雄】(Wag
the dog),片中描述美國總統陷入性醜聞之中,於是其幕僚想出一個解圍方法,就是製造一場戰爭,轉移國民視線。這齣電影明顯地是針對克林頓。 在拉丹集團襲擊兩間美國駐非洲領事館之後,克林頓下令攻擊蘇丹和阿富汗,在記者招待會上國防部長孔恩(Cohen)解釋美國的軍事行動,一位記者引出【作大英雄】來質疑克林頓的動機。一些共和黨參議員亦發出同樣疑問。 一九九八年伊拉克驅逐所有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克林頓派出轟炸機攻擊了伊拉克四天。那時候共和黨醞釀彈劾克林頓,華盛頓大學一位教授將轟炸伊拉克和【作大英雄】相提並論,而很多人亦質疑克林頓的動機。 克林頓是鴿派人士,在越戰時他焚燒徵兵令,在其總統任內,他致力推動北愛爾蘭停火、以巴和解,又以援助來換取北韓停止發展核武,在南斯拉夫戰爭期間,他堅持決不出動地面部隊。克林頓對拉丹集團和伊拉克只作出小規模反攻,這跟他一貫做法一致,但是,萊溫斯基性醜聞和【作大英雄】,是否更加令克林頓畏首畏尾,於是為了避免嫌疑而草草了事呢? 說到底,我仍然認為現今世界局勢混亂,要歸咎於萊溫斯基。假若沒有萊溫斯基性醜聞和【作大英雄】的牽制,有機會克林頓對拉丹集團和伊拉克採取更加激烈的軍事行動,倘若在幾年前消滅了拉丹和薩達姆,現在就不會有這個亂攤子。 一個放蕩不羈的女人遇上一個風流總統,就這樣改變了歷史的命運! 2003.3.10
Navigation
|